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在《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中的一些非常关键的文字:宝玉哭道:“我究竟不知晴雯犯了何等滔天大罪!”,他的确不知道晴雯被逐的真正原因,而袭人知道,她说“太太只嫌他生的太好了,未免轻佻些。在太太是深知这样美人似的人,不必安静,所以很嫌他...”这句话一语中的、切中要害。王夫人逐晴雯不是因为谁刻意告密,而是因晴雯太漂亮为起因,还有由一连串的事件产生的蝴蝶效应连锁爆发的结果。试回想一下,从金钏的事情之后,就已经埋下了伏笔,王夫人虽是个木讷的不善言语、看似脾气温和的人,但金钏事件后,王夫人方开始意识到宝玉身边的丫鬟良莠不齐,有些丫鬟会影响到宝玉的性情,她担心宝玉被勾引坏了,盛怒之下便逐走了金钏。再到后来,绣春囊事件使得王夫人的警觉性升级了。大观园的春风撩撩地吹,吹得一向吃斋念佛的她脸色发红,心里毛毛的。她开始害怕,心想这还了得,长此以往,她的宝玉难免不深受其害。她觉得是时候该肃清一下宝玉身边的“杂草杂丛”了。于是就引来了后文抄检大观园的事情,谁知还真搜出了男女私通的罪行,这让王夫人更加觉得自己肃清大观园的做法是十分正确的。随后,再在王善保家的谗言的煽动下,王夫人联想起往日所见的风流丫鬟水蛇腰削肩膀的形象、以及四儿同日生辰做夫妻的戏语,前前后后的事情综合起来,让她觉得不来一场杀鸡儆猴,她的宝玉就会这群“坏蹄子”勾引得无法无天了。所以就雷厉风行地发生了晴雯、芳官、四儿被逐的一幕。从文本的前后线索上追踪索迹,可以发现这就是所谓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我们看到了一条清晰的故事线,有伏笔,有伏笔的累加,也有伏笔的爆发,王夫人的心思递进的变化和情绪的递进的转变,都是很严谨、很合乎逻辑、很合乎情理的。我不觉得这么完整的一个故事线还需要什么莫须有的“袭人告密”的戏码来画蛇添足?
恨不知所起,莫名其妙。我不知道在红楼梦探讨的历程中袭人为什么会背负如此大的罪名,难道就因为读者爱着一个黛玉,而对袭人心生厌恶么?袭人进言王夫人,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对“木石前盟”有负面的影响,但我也说过,如果是一个尽职的封建礼教社会的丫鬟,这种进言是她的职业操守里所必须的,要怪的话怪封建礼教好了,恨在一个丫鬟身上有什么用呢?她虽然没有晴雯的灵性,但袭人对宝玉关爱呵护超过了丫鬟职责的范畴,更像是姐姐照顾弟弟和母亲疼爱孩子的感情,难道这不是令我们感动的么?
当我们再讨论袭人的时候,我觉得不应该把她放在一个纸面上,还私带上个人的好此而恶彼的情感去评判她,而是应该立体的,从时代特征上、从风俗文化上、从人性本源上多方面的来看她。我觉得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可爱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