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的拆书报告(一)

我的拆书报告(一)

作者: 木沁馨 | 来源:发表于2021-10-06 14:08 被阅读0次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这套书的第一本名为《中国是怎么出现的》。

    那么,在大家已有的认知里,中国是怎么出现的呢?咱们小时候的历史课本上说,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这是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而我们在考古中又发现了蓝田猿人、北京山顶洞人、云南元某人。这理论加实际好像是这么回事儿,可是后来呢,历史书似乎断层了。类人猿直接变成了人了,直接就到了尧舜禹时代,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没有文献,它属于上古时期,那个时候文字应该也还没有出现,所以只是口口相传。夏禹,传说是上古时期夏后氏的首领,百度的解释是,夏禹是夏的第一个开国 “君主” ,其实我觉得称为 “君主” 并不合适,那是时代称为部落首领应该更贴切些,所以我在手稿上是给君主这两个字打了个引号的,再后来呢,夏的最后一个“君主”夏桀残暴成性,于是被商汤灭了,再然后呢,商汤最后一个君王纣王,也就是帝辛又残暴成性,被周武王灭了,所以我们的概念就是夏商周好比元明清,但根据考古,这里出现了大大的偏差,偏差有多离谱呢?读完这本书你就知道了。

    今天我们进行这本书的第一讲:是时候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了。

    为什么要重新认识中国历史呢?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词:“同构性”。什么是同构性?就是指事物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系统结构,什么意思呢?首先,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总是感觉一个朝代灭了,一个朝代兴起了,朝代更替基本上都是由于皇帝或昏庸或残暴,或不务正业等原因被人搞下去了,唐宋元明清似乎是这么回事,所以我们理所应当的认为,夏商周也是这么来的,这就叫同构型。还有一个同构性的例子,比较搞笑,就是咱们小时候上学时,那些历史课本上的人物,甭管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全都长的一个样啊,最多是朝代不同,服饰改变一下。那大家想,所有的皇帝长的能一样吗?肯定不一样啊!所以,作者提出放弃同构性,让我们跳出来看,放弃同构性假设,你才会去思考皇帝是怎么出现的?皇帝制度又是怎么来的?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后来的历史都有文字记录,但是 “商” 没有,我们对商的了解来自甲骨文,但是甲骨文你即便认识这个字,你也未必能读得懂。很多文字的意思,在传承中是都有巨大的改变,所以跳出历史同构性,以研究的态度去看待。作者的原话是这样的:“我希望读者暂时搁置过去对历史的印象,因为我想带大家走一趟不一样的旅程”。

    说完了同构性,我们再来说说考据学。什么是考据学?它是怎么产生的?考据学就是考证学(论证的证),就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怎么产生的呢?文字狱啊,写啥都有危险,万一被附会了呢?最著名的就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了吧,所以啊,最安全的方法就是研究四书五经,孔孟之道,不但科举考试用得上,还很安全,所以考据学就成了清朝最了不起的学问,这里我读一读杨照先生的原文,特别有意思:

    要被人尊敬,要能在官场上提高权威,一个人必须展现其读书的能力,一本书他可以读过160个版本,在这160个版本中,84各版本里的字儿是这样写的,另外76个版本里的字儿是那样写的,再斟酌其他30本儿以后,他评断这个字儿应该是那样写才对,别人只能叹服。今天我们提到做官的人,想到的可能是财政部长或者教育部长,他们天天都在开会,官越大,会开的越多。清朝的官,却是每天在书房里读书,而且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读书:拿着各式各样的版本,不断的对比,最后才能提出自己的意见:古代的这个字,初写下来应该是这样,然而,为什么今天我们不是这样写?因为经过了这样那样的过程,在某一个特定的版本上开始出现了差异。

    念到这儿,大家想起了谁?有没有想起孔乙己?那个“回”字有四种写法,怪不得鲁迅先生要批判呢。不过看着清朝的官想要步步高升,首先得当个学霸,再次验证了从古到今,想要过好日子,学习最有用。

    事分两面讲,考据学看似有些迂腐,但是它也有重要的成就。这里讲一个小故事,就是阎若璩用考据学成功破的一个历史悬案。

    阎若璩,生于明末,长于清初,是个大学问家。《尚书》,就是上古帝王之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就是讲述古代事迹的。秦始皇焚书一把火给烧了。秦灭亡后,一些老儒凭记忆口述,重新记录了下来,被称为《今文尚书》。那《古文尚书》呢?传说是拆孔子家墙壁的时候,找到了藏在墙里面,没有被秦朝烧掉的版本。阎若璩做了一件划时代的事儿,他详细考证了《古文尚书》,将所有能够掌握的资料做了清清楚楚的排练,对比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古文尚书》是造假的,不可能是商周原本,应该是到了东晋时才完成的,阎若璩又考证出伪造之事,东晋的,梅赜嫌疑最大。

    瞧瞧,这梅赜是东晋人,看来盗版自古有之。

    闫若璩是清初人,再看看清末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势力堂而皇之无情的冲进来,科技与思想源源进入,从根本上冲击着中国人的自信心,所以原来以辨伪为核心的考据学,逐渐转型成为疑古派,怀疑什么都是假的。疑古派的代表顾颉刚,他写了一本《古史辨》,在里面大笔一挥,中国的5000年的历史就剩下2000年了,太史公司马迁要是知道了,估计得气活过来。顾颉刚等疑古派认为《春秋》这本书是一本可信的历史文献,其他都是造假。在疑古派的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造史者不是别人,正是孔子。康有为,就说孔子不是真正的要复 “周礼治国” ,而是要 “托古改制” ,也就是说,孔子讲的那些圣王,其实都是假托,他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身上,这岂不是就是造历史?

    一股风潮始于清末,兴于民国动机,没别的,就是救国,因为西方的科技厉害,那我们就抛弃自己的历史构架,用西方的科学方法重新给中国历史分期。

    怎么分的呢?凡是上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知道,按照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演进的主张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相结合,提出了人类历史的演进规律-----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进入母系社会,从母系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再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再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咋要从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然后这些人开始往中国历史上生搬硬套,什么时候是母系社会?什么时候是奴隶社会?什么时候是封建社会?然后套着套着发现中国根本没有资本主义社会啊,怎么办?赶紧找没有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啊,哦,原来是西方列国用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国门,破坏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所以才导致了我们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直接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状态。

    这就是著名的社会史论战!荒唐吗?当然荒唐,哪有先把历史排好了顺序再往上安的?

    中国历史还有别的出路吗?有!那就是金石学的发展与甲骨文发现。金石学,就是搜集记录古文物,尤其注重钟鼎之器,钟鼎上刻的铭文,称为金文。这些钟鼎之器,时代久远,有早至商周时期的,这上面的文字更真实,更权威。因为后代都是转抄下来的,金文却保持了原来当时的文字和内容。这个你无法再说造假了吧?

    甲骨文,大家在义务教育当中也都学过,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甲骨不是一回事,甲指的是龟甲的腹部;骨,指的是牛的肩胛骨。在它们上面刻的文字统一称为甲骨文。

    不论是甲还是骨,使用前先磨平,然后在其中一面钻一个洞,翻过来在洞的底下用火烧,于是被凿钻的最薄的位置的另一面,就会裂开,裂开时会发出“卜”的声音,同时也出现了裂痕,看裂痕的印记,解读痕迹所显示的意义,就是这次占卜出来的答案了,然后再将答案用文字记录在甲或者骨上。

    小殷墟是商朝最后一个都城,殷墟挖掘的意义非凡,那里出土了宫殿遗址和大批器物,出土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还有更多带有清楚铭刻的甲骨。对甲骨文的进步研究,发现和太史公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殷本纪》上叙述的几乎一模一样。疑古派不能再指责司马迁是到处捡来各种传说,拼凑成三皇五帝,一路写到夏朝和商朝的故事了。甲骨文帮司马迁平反之后,也再没有人可以用轻蔑的态度对待殷本纪指指点点了。我们难以质疑司马迁的历史记录,也不得不惊叹,司马迁虽然离商朝有千年之久,却在文献录上保持了准确。

    同构性、考据学、疑古派都讲完了,那中国的历史起点在哪里呢?

    先来看看改革开放以后的成就,文革之后,中国开展经济建设,大量进行现代化的公共工程,是工程就要挖地基,一挖就不小心挖到了古代东西,突然之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就忙碌了起来,这些抢救性考古,在很短的时间内补充了中国从新石器时代到铜器时代的资料。有一个著名的遗址就是西安半坡遗址,西安半坡遗址,难得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完整的居住遗址,整个村子都被保留在遗址里。这引发了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会有复杂的社会组织?发展到这么复杂的社会组织前面,应该会有什么样的历程?各地的考古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的城墙遗址,绝大部分是夯土墙肌,什么是夯土,就是将泥土聚集在两边,固定甲好的设施中,反复讲泥土大师叫做行图,宫殿遗址也是建在夯土的地基上的药,夯出庞大的宫殿和城墙基础,必定动员大量的人力,也就告诉我们那个社会的组织形态,尤其是统治形态不会太简单,这些考古发现,彻底改写了中国历史。

    所以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从考古开始。那么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新的起点,那就是四五千年前,有一群人曾经在一个靠河的地方居住过,种植了小麦,还盖了什么样的住宅,住宅又如何?集拢成聚落,他们又在当时使用了什么样的工具?这些,等着我们一一探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拆书报告(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gcon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