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Costco第一家中国店在上海开业,开业当天人满为患,下午一点由于人流量太大,交通拥堵,被迫停业。现场大概是这样的:


Costco作为仅次于亚马逊的世界第二大零售商,虽然销售额只有亚马逊的零头,但是客单价是亚马逊的两倍多,坪效是亚马逊的两倍。
关于Costco成功的原因,网上普天盖地,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点:
1、采用会员制,提高了门槛,用户更精准,忠诚度高,复购率更高,客户运营成本更低;
2、价格低,品类基本满足。4000SKU,相比于亚马逊10万SKU,少且精,更少的SKU节省了预定、追踪和展示的成本,降低了库存成本;且因为单品少,往往意味着更大的订单量和更地的进货价格。
3、售后服务极好。有个段子说,一男子13年前买的鱼放冰箱忘了吃,给退货了。
4、后端营销成本几乎为零。形成了口耳相传的广告效应;
虽然,目前看起来Costco是成功的,但从长远上来看,还是很值得担忧,类似美国做的很好的企业,进入中国后,都面临着挑战,比如亚马逊也关了不少店。
为什么呢?
因为中国和美国的商业环境不同。
首先,“物流”不同;
美国地广人稀,送货每家每户可能需要开车30分钟才能送完,且人工成本高,因此美国物流成本高,人们更愿意开着车去超市一次性采购。但中国居住密集,骑小电驴足以。这就导致中国的线上互联网优势明显。
其次,“地产方面”;
中国地价从97年开始不断攀升,线下店有很大一部分都交了地产税。而美国地价还没有如此疯狂,因此美国公司想来中国开店,入驻成本要高很多。
对于Costco,它在中国的成本结构,也注定跟美国不同,想要盈利,难度更大。
第三、“人口”;
互联网是个人口游戏,人口越多的国家互联网效应越明显,边际成本越低,因此中国的互联网上,由于人口基数大,就可以将价格卖的很低。
对Costco 来说,中国的电商也许会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