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先生解读了老子《道德经》道篇的核心思想——“无为而无不为”,先生给予老子思想极高的评价,不仅因为老子的思想极为深刻,同时老子也预见到了人类文明不断地发展,是加速了衰败的进程,老子主张“弱者道之用矣”,与先生的“递弱代偿原理”暗合。接下来,按照先生的文章顺序逐一分析解读。
第一段,今人认为进步、进取、积极主动等这些“有为”的品质都是好的。但是,2000多年前的老子逆众人所见,提出“无为而无不为”的观点,老子深知他说的话是违背常识,定为众人所耻笑,于是他补充道“不笑不足以为道”。如果见解没有为众人所耻笑,说明离道还很远呢。
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如果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避开正确与否不论,底气足了许多,似乎也更容易实行了,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相反,如果没有得到众人的支持的话,则内心惴惴不安。其实,思想观点正确与否,与认可的人多寡并没有关系, 越是高深的理论在刚开始诞生的时候,认可的人总是越少,如果认可的人越多,反倒要警惕这种观点是否存在问题了,因此,观点意见是否正确,关键是你的观点和意见是否经过了严格的论证,是否具有确实可靠的证据支撑,否则,认可的人再多也无济于事。
第二段,先生指出,其实对老子的“无为论”,很多人的理解,不着边际,即便是,西汉初期的文景之治,采用“无为而治”的国策,也并非是老子“无为”的原意。对于老子哲学,有人认为是阴谋论,有人读出了辩证法,东岳先生认为,这些都没有理解老子哲学的精髓,老子的哲学精髓在于“弱者道之用矣”和“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段,有为或者无为,从人类社会发展甚至生物发展的进程来看,由不得你自己做出选择,而是取决于存在者的存在状态。
刚开始我不太理解这句话是何意思,阅读几遍后,才有所领悟。举例说明,人类作为存在者,是以“求存”的方式,当做他的存在状态。也就是说,人类首先得求生存,他必须通过劳动等方式从外界满足自己的生存境况,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等需求,所以,人类就必须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折腾。人类求存的存在方式,决定了人类必须要“有为”作为维持自己存在的前提。而作为存在物的石头,“稳定不动”即是它的存在状态,石头“求稳”的存在状态决定了自己只需且只能用“无为”的方式即可实现。因此,有为或者无为,并非是由存在者自行选择,而是取决于存在者的存在状态。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无为”显然不是无所事事,消极,懒惰的意思,因为这样的状态,能否生存本身都可能面临困境,这显然不符合人这个存在者以“求存”(求存就得“有为”)方式作为存在状态的规律,毕竟任何生物的第一要务就是“求存”,人也不能例外。
具体到行事,我们该如何做出选择呢?应该以积极的“有为”去施行。对于结果,应当报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无为”心态。
另外,具体的行事中,多动不如少动,譬如投资,就拿买选股票吧,只要选定了那个股票,不要瞎折腾,越是频繁的进出,成本越高,干扰越多,风险越大,一动不如一静。
第四段。通过人与其他万物的对比,以“有为”或“无为”当做一种尺度,越高等的“有为”物种,灭绝速度越快;而能力较弱的低等物种,反而越是长存不衰。
第五段,先生进一步说明,越原始的物质形态,在宇宙空间质量分布越大,衍存持续时间越长,存在稳定性越高;反之,越迟演的物质形态,他们在宇宙中的空间质量分布越小,衍存持续时间越短,其存在稳定性越低。
将物质演化发展的尺度拉长,放大到138亿年,我们就能到更容易地得出规律:宇宙物质的存在度具有一种倾向衰落的演动态势。
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发生于38亿年前,目前为止是质量分布最广,生存力度最强的物种,而动植物出现后,越高级的物种,灭绝的速度越快,其中99%以上的物种早已灭绝。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其实也是一种放大时间尺度去看待一个人的最好方式。
第六段。因此,“有为”或“能耐”似乎成为物种存在度的反向指标,你的能量越大,就越不稳定,稳定性越少,需要更多的有为或能耐来弥补,能耐越多,就又越不得安宁,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第七、八段,因此,先生认为,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就显得深刻而有道理。既然,“有为”是为了维持存在的状态,衣食住行的求存是为了维持存在,而“无为”又是最佳的存在状态,如此看来,“有为”的折腾岂非多此一举?事实上,“有为”实际上是人类无可奈何的必然而已,人类的“有为”是宇宙演进的规律所规定,如此看来,孔子说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表达了人类处境的尴尬辛酸和无奈。
第九、十段,人类的“为”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代偿”,代偿的是人类的能力,能耐,这些都属于人类的属性,人类越“有为”,属性越丰化,存在度越弱化,生存境况越危险,这就是“递弱代偿原理”。而老子的“弱者道之用”,“道”的展开正是通过弱化现象得以实现的,和“递弱代偿原理”本质上一个意思。
第十一、十二段,西方近现代哲人也感悟到了“有为”和“无为”的概念,只不过他们使用的是“自在”和“自为”的一组概念。“自在”与“无为”意思相近,“自为”则与“有为”相似。人类在物演中已处于濒临崩溃的边缘,其实早已沦为自然界的“弃儿”,不断增益的能耐属性,折腾出来的所有文明成果,勉强作为其遭受遗弃的代偿,好似失去父母养育的孩子只能掌握一种本领用以养活自己一样,因此,人类万不可无知无畏,自比“天之骄子”、“万物之灵”。其实,人类真实处境就像站立不住的陀螺必须高速旋转才能实现其自立一般,而且,旋转不断只能越来越快,永远也停不下来,只能用高速的旋转维持自己的存在,这样的过程也只能是单项的,不可逆转的。
第十三段,先生指出,人类上演的人间闹剧,情节主线只有一条:“有为者总是把衰弱的无奈夸张成聪敏和骄横,无为者总是把永恒的强势掩藏于守拙和静默。”老子看懂了这出闹剧,但是,又深知矫正无望,最终感叹: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如此看来,人应始终保持谦卑的心,权势越高者,财富越多者,知名度越向强者,更应当守拙和静默,这似乎更趋近“道”之特性;相反,自以为是,骄傲自大的人,那才是可笑与可悲之极。
柔弱,谦卑或许是人类最应该秉持的特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