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大则福大
巴菲特
从前有一个专断独行的国王 硬要大家称他为“睿智而高贵的神”,他喜欢这个称号。
有一天,他发现有个老人不肯这样称呼他。就将那个老人找来,问他原因。
“我不是因为叛逆也不是不敬,纯粹是因为我不觉得你那样的人,”老说,“要是我这么称呼你,那我就是不真诚。”
老人为自己的真诚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国王把他关进一个恐怖的监狱里。
一年后,又把他召到眼前。
“你改变心意了吗?”
“很抱歉,我还是觉得你不是那样的人。”他又被放到黑牢里关了一年,三餐只有面包和水。老人更消瘦了,可是心意依旧不改。国王很生气,但也感到好奇。他决定释放他,暗自跟踪他。老人回到自己的陋屋,受到妻子热烈的欢迎。夫妻俩谈话的当儿,国王躲在暗处偷听。女人埋怨国王,怪他把自己的丈夫关了两年,又如此虐待他。
可是老人的想法不同。“他没有你想的那么坏,”他说,“再怎么说,他是个好国王。他照顾贫苦人、修筑道路、建设医院、制定公正的律法。”
国王听了非常感动。老人对他不但毫无怨言,反而看到他的优点。国王内心悔恨交加。他流着眼泪从身处走出来,站在老人夫妇面前说道:“我太对不起你们了。我做了这么坏的事,你却不怨恨我。”
老人非常惊讶,说道:“我刚才说的都是真心话,睿智而高贵的神,你是个好国王。”
国王吓了一跳;“你刚才称我容智而高贵的神?
“因为你具备了请求宽恕的能力。”
这个案例是巴菲特给儿女的忠告里的一则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量大则福大。意思就是我们要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坚持自己的个性,也能容忍他人的脾气。凡事不必斤斤计较。
诚然,我们每个人是有个性的,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如果某事和自己不合,或者别人做事说话时冲撞了自己,自己肯定会有所表现,生气或愤怒。
我们会宽恕他们的行为吗?
巴菲特给人的忠告说,与其任由它向外爆炸或是炸伤内心,不如以建设性的方式将它表达出来,在不伤及任何人的情况下承认我们的权利,或是将悲愤化为力量,用以推动自己的计划。
另一个重要因素,主要是用在我们认识施害者的情况下,以同情心去体会得罪我们的人的心情。如果我们为那人设身处地地想想,明白他的用意和他所受的痛苦,宽恕会比较容易。我们会知道他为什么做出那种行为来。宽恕的脑波和同情心发生在大脑的同一个位置,这并不是巧合。
因此,如果我们将心比心,如果我们别那么在意是非判断,而是多一点体谅之心,如果我们够谦卑,愿意放弃正义使者的身份,如果我们够有弹性,肯将过去的伤痛和愤想抛诺脑后,宽怨就有可能。学会了宽恕,我们的人格可以焕然一新。
街坊有个邻居,碰到自己熟悉的人,就喜欢说别人的三三四四,家长里短说个不停,刚开始人们都在听她唠嗑,满满地就没人和他站在一起了,懒得听闲言碎语,久而久之,人们都知道他的性格,只有离他远点,没有人和他较真,这就是人的包容心,我们改变不了他自己。
另一方面,我们要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
如果我们在内心找到一个完整而快乐的所在,宽恕已是水到渠成,我们的身躯无须费力,心理也无须走钢索,恐惧、疑虑、报复之心也将飘然远去。宽恕会变成世上最容易的事,因为我们无须做什么,它已经自然存在。
量大就是要有包容心,看到或听到的事物综合自己的思维判断来定位,我们如何来处理这样一些人或发生的事情。
一个行政单位,少则十几人,多则三四十人,一个领导如何面对这些员工呢?人人性格各异,能力高低不同,背景不一。工作中有些员工服从安排,任劳任怨,有的员工不服从安排,想过当一天和尚撞一日钟的日子,反正领导你打发不了他,没有犯错误啊。
一次领导调整专业,事先没有和当事人通气,直接宣布。好啊,会后,同事议论纷纷,就有不干的。而且直接和领导说,不接专业。领导想了好几天,针对这样的人,你不给提拔机会就行了,答应了他的要求,重新调整位置。
虽然说领导有领导方法,但是领导也得有宽容之心,也没有助长他的行为。
同事们也看到某同事的为人,心里自有想法。
一个人能听他人所不能容的,他将拥有他人所不能拥有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