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是一切关系的起点、更是自我成长的起点。
与朋友聚会,席间聊起刚刚大学毕业的侄女,只见他愁容满面,摇头叹气。
女孩单亲家庭中长大,随母亲相依为命多年。但是从小就让家长省心,乖巧温顺听话,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初中时钢琴就达到了业余10级水平,“乖乖女”是周围家人朋友给他的标签。
女孩去年从南京某艺术院校毕业,但自从毕业后就闲赋在家有一阵子了,同事过节恰巧去她家,于是就热心张罗介绍她来北京找工作的事情,母女两个很开心,侄女也跟舅舅一同回了北京,住在了独自居住的舅舅家。
舅舅说,她来了,我的噩梦开始了……
初来乍到第一晚,乖乖就女与一个痞里痞气、满嘴污言秽语的男人大半夜视频聊天,女孩在卫生间洗漱、边刷牙边聊,外放声音特别大。男的问:“你这搁哪儿呢?跟哪个男的开房呢?给你打好多电话没接,你tm干嘛呢?!”不耐烦地咄咄逼问。乖乖女口含牙膏沫含混娇嗔道:没有啦~手机充电,我在我舅舅家呀,balabalabala…… ”无所顾忌的高声high聊, 吵的舅舅辗转反侧,半夜失眠了……。
再说找工作,舅舅帮着女孩修改简历、模拟面试、四处找关系内荐。终于有一家抛来了橄榄枝。女孩面试回来特别开心、说差不多可以被录取了。舅舅问工作内容是什么?待遇怎么样?女孩描述职责大概是助理之类,具体内容没描述清楚。待遇忘了问了。舅舅崩溃。间接找到人力资源负责人,问清了所有内容,再转述给女孩让其知悉详情。我笑他,你就是个“巨婴舅舅”嘛,哈哈哈……
再说生活,与舅舅一起逛超市,舅舅买牙刷备用、她也顺势给自己选了价格更高的。舅舅反问:“我不是刚给你一个吗?你刚用了一天?,那个也几十块钱一只呢?”“哦、我不喜欢、换个好的”,然后回来就把用了一天的牙刷扔了。
还有一次,女孩把日记本随手扔在床上,舅舅竟然鬼使神差的打开看了,瞬间觉得后背凉了……。日记中写到:我不能死,我要活着,我死了我妈怎么办?我死在房间里这个房子就成了凶宅,卖不上价钱了……舅舅一阵寒颤。真是好奇害死猫,后悔自己手欠动了别人日记、不看后悔、看了更后悔……
还有更过分的,女孩有几次半夜12点还没到家、打电话不接,玩人间蒸发、玩失联,回来后也没有合理的解释,就说是出去了……舅舅受不了了与她妈妈通电,妈妈似乎对女儿早有察觉,无奈道:xx,你放心,闺女在你那里有任何闪失,与你无关!舅舅瞬间长舒一口气,突然觉得责任没那么大了,但还是整天为这个侄女提醒吊胆。
听完这些事情后,我第一感觉就是很诧异。为何这个女孩竟如何叛逆?所作所为不像是同龄人应有的表现。不是说好的乖乖女吗?不是说从小就不让人操心吗?这咋跟15、6岁叛逆少女似的?典型的青春期后置呀!
经进一步询问得知:与女孩相依为命的妈妈的性格是比较强势的,从小对女孩期望和要求都比较高,女孩一路走来顺从较多、叛逆较少。然后到了大学,自主意识崛起了,自我空间也多了,终于找到渠道释放曾经被压抑的情绪了……于是在外人看来,乖乖女变了……其实叛逆的种子也许早就无意识地亲手埋下了,只待时机成熟、破土疯长。
这让我想到曾经看过的一段话:
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低层次的需求(如心理、安全、爱与归属)未能满足,则将驱使人们去满足此类需求来维持生存,而间接妨碍了高层次需求的发展。体现在孩子身上,具体表现是什么呢?比如说,一个本该好好玩的年龄,如果没有被允许玩,那么这个需求就没有被满足,怎么办?这个未被满足的需求会在潜意识当中驱使孩子找机会去满足,为了满足这个需求,其他的需求就又被推后了。
文中乖乖女,也许就是成长阶段某些心理需求不被认可和满足,后来得到机会,于是乎各种弥补曾经的自我满足。由后期各种叛逆行为可断。
专家说: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儿,这就是最好的接纳教育。
反观自己的亲子教育:我有没有特别强迫熊孩子、让他感觉强烈叛逆的时候?
事实是:基本每次亲子战爆发的,都是因为当时当刻,我不能接纳他所致!
他要玩一会,我嫌他拖延,让他去睡觉;
他在床上开心的蹦蹦跳跳、我嫌他闹腾,让他安静读书;
他在做各种液体混合实验,我嫌脏,让他赶紧洗手做奥数;
他在聚精会神看动画片,我嫌弃浪费时间,让他赶紧换成英文的……
现在回想,我当时的行为让对方多么生厌……
敌对的立场、糟糕的态度、满目狰狞、满脸嫌弃,双方怒火一触即发……
换位思考,如果当时我调整好了自己,接纳了他多一点情绪和行为,当时的战争是不是就不会爆发?文中提到的乖乖女,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完全被理解、被接纳,后期的叛逆是不是就会少很多?
接纳情绪是事情沟通的第一步,当我们接纳了孩子的情绪,他们就会感受到自己被父母看见了,自己是安全的,情绪有了正常的宣泄通道,有了表达的出口,那时候这个情绪就会自动消失,当情绪回归正常状态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和孩子探讨,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案和替代行为。
写在最后:
诸多令人反思的事实告诉我们家长:接纳进一寸 叛逆退一步。
用自己对孩子更多的耐心和接纳来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文献参考:《给孩子最好的未来》刘琳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