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吴军读书会
2017-03-16 机器人在建筑市场的应用,美国失去创造力

2017-03-16 机器人在建筑市场的应用,美国失去创造力

作者: alucardzhou | 来源:发表于2017-03-16 05:54 被阅读130次

    王煜全  前哨科技创新地图|机器人在建筑市场的应用

    数字化工具和机器人在建筑市场的应用(王见宇)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需要应用层面上的数字化,这是目前建筑行业比较薄弱的环节。传统的建筑过程不但要处理大量不同材料的使用安装和各种机械的操作,而且还要在建筑现场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变化。因此建筑过程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也是高新科技难以从根本上撼动传统流程的原因。

    但,如同各个行业,已经出现萌芽,并且有出人意料的进展。创新科技已经渗透到了建筑流程的各个环节。

    1 建筑设计:

    传统的建筑设计使用的软件都属于CAD。但CAD并不便利,尤其是比较难做系统性的修改和模拟。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技术是建筑信息建模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的各种模拟是基于同一个建筑模型,因此只要修改模型中的某个参数,各项模拟的结构都会随之更新。

    BIM目前在建筑设计中的广泛使用也造就了Autodesk这样的公司在BIM软件开发中的领袖地位。目前的BIM不但可以构建和模拟建筑材料或者模块的几何形状,空间关系,物理性质及其他功能参数,地理位置和气候,而且也可以把各个建筑材料或模块的成本和物流进度做综合管理。

    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创新公司是很难和Autodesk这样有实力的企业直接竞争的。因此,创新公司的软件研发差异化主要沿两个方向展开。

    一 在BIM设计的基础上添加虚拟现实(VR),并且模拟和预测该建筑在绿色建筑标准的打分。比较有代表性的公司是VIMtrek。

    二 把BIM平台上的建筑整体设计转化成一个个可以被预制的模块,并把模块的生产任务下达给不同的预制模块生产商。这样整合多个模块生产商的产能和个性化能力,使得预制建筑模块满足建筑设计的个性化成为了可能。比较有代表性的公司是Project Frog。

    VIMtrek和Project

    Frog同样都开发了独有的软件系统,但他们在业务模式上有着很大不同。VIMtrek以SaaS模式让软件服务于广大设计师、开发商以及总承包商。而Project

    Frog把软件仅限于自用,利用软件把自己接到的建筑项目分拆成一个个预制模块并把模块的生产任务下发到其各大供应商。

    预制建筑模块的制作中:

    在建筑设计完成之后,预制建筑模块的生产商就要按照设计的具体要求来生产模块。目前全世界预制建筑模块的生产有很多家,其中比较大的公司是中国的企业远大住工,工业化和自动化水平都很高;另外在全球范围内有很多规模较小而且自动化水平较低的公司。所有这些公司都有一个生产中的痛点,就是他们所生产的预制建筑模块受限于一些有限的模板,无法完全做到个性化。

    要想解决预制模块生产中的个性化问题:

    一个解决方法是像Project Frog那样依靠庞大供应商群体的多种产品线来覆盖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另一个解决方法是切实提高生产工序满足个性化的能力,这是建筑自动化中的难点,而且目前没有公司能在自己的车间中按照BIM或者CAD的建筑设计文件来针对各种预制建筑模块(比如外墙,内隔墙,屋顶,楼板等)实现个性化。目前比较可喜的是,一些创新型公司正在一些细分的模块领域实现个性化的生产。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上海盈创用3D打印方式生产混凝土预制模块用于室内装饰或者建筑外墙,在迪拜刚刚完成了第一个商用案例。

    另一个例子是美国公司Blueprint Robotics开发了机器人系统可以按照用户的CAD或者BIM设计制造墙体模块。具体而言,Blueprint Robotics所造的模块是与设计完全一致的,并且为门窗,水利电力管线等各种系统预留了空间。

    在建造流程上,机器人极大程度地取代人工覆盖了整个流程,从定向刨花板框架的裁切,石膏板在刨花板框架中的固定,到墙内电子及防火系统的安装,再到隔热材料以及支持结构的安装。预制墙体模块做好后,只需要运输到建筑工地,在当地拼装并涂刷涂料。

    预制建筑模块生产的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化是个行业难点,也是热点领域。目前整体的突破并不明显,但随着盈创和Blueprint Robotics这样的公司的示范作用和其他公司的跟随和自主研发,这一难点会被一步步克服。

    可以先从某些具体种类的模块攻克,然后逐步扩张到其他的模块的生产当中,从而最终实现各种模块的生产能由高度自动化和灵活度的人工智能来完成。

    建筑现场的操作:

    建筑现场预备和模块组装是建筑过程中需要在实地完成的操作,也是机器人目前非常难实现全流程的自动化。主要原因是建厂施工的环节涉及到的材料和工具种类繁多,对机器人的适应性要求很高。由于建筑现场要完成的工序过多,目前没有一家创新企业可以包揽这诸多工序,而是只集中解决某一两个工序中的具体需求。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砖头的垒砌。通常的砖头垒砌过程都是人工来完成,效率低而且准确性比较差。机器人企业Construction Robotics和FastBrick Robotics开发的机器人都可以用机械手臂自动拿起砖头,涂抹水泥并按照建筑设计的BIM或者CAD文件选取不同样式的砖头码放到指定位置。

    http://www.vx.com/news/2016/5260.html

    前者的机器人目前只能横向移动,一次码放一扇墙,后者的机器人可以坐在建筑工地的一个角落,用高而长的机械手臂把砖头输送并码放到建筑的指定位置。相比,Construction Robotics实现的项目很多,而Fastbrick Robotics还处在比较早期的市场渗透阶段。

    另一个例子是建筑现场的土方搬运。现有的绝大多数工程中依然需要有人来操作推土机完成。这里分享两个开发无人操作推土机的公司。一家是日本的企业Komatsu,另一家是美国的企业Autonomous Earthmoving Equipment。

    这两家公司基本都是利用飞行机器人的3D激光扫描来判定和计算施工现场的各具体位置需要移动多少立方的土,并以此来指挥推土机进行工作。目前产品都是有人来进行远程控制操作,一个人可以操作4台推土机同时工作。将来,相信土方搬运可以实现完全的无人化操作。

    还有一个必须要提的是AR在建筑施工现场的应用。与砖头垒砌和土方搬运相比,AR是比较容易在短期内得到广泛应用的。比如提示建筑施工人员应该在某个位置安装某个预制的建筑模块,以及该模块的具体属性。而且,AR还可以提示建筑施工人员该用何种工具,何种操作来进行操作,这也能大大减少施工人员的培训成本。在AR的建筑应用方面比较领先的公司有Insiter以及Bentley。

    总体来看,数字化工具和机器人正在以比人们预想的要快的速度进入建筑领域。在长远来看,机器人在数字化的基础上逐步取代人工,甚至是绝大程度上取代人工将只是个时间问题。

    就和其他产业一样,技术的应用会使得建筑工人被替代,少量建筑工人能向工程管理角色的过渡;大多数人会因此被迫转入其他行业。不过广泛取代短期之内还不会成为现实。更何况全世界都在紧密讨论如何化解这次技术浪潮的冲击,缓解可能出现的“羊吃人”现象。

    喜的一面是将带来极大的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未来的建筑业可以成为一种更加以设计为导向的行业,设计文件生成之后剩下的由机器人来完成。今天画完图,明天就进屋:D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庞大人口,经济体量以及生活需求的变化将会带来对新建建筑的持续性需求。

    万维钢 日课146|美国失去创造力了吗?

    继续说泰勒·科文(Tyler Cowen)的《自满阶级》。

    书里,对美国的创新现状有一个悲观的态度。美国的创新能力,已经是今非昔比了。

    1.两个五十年

    从1900年到1950年,和从1965年到今天,这两个50年的美国 —— 是天壤之别。

    在1900年到1950年间,科技进步对美国的影响是天翻地覆的水平。短短五十年之内,美国在基础设施方面普及了自来水和电力,在电气化方面家家都有电冰箱、洗衣机,在医药卫生方面普及了抗生素和疫苗。普及了汽车,几乎家家都有,整个出行方式乃至社会结构都为之改变。高科技方面,有了计算机。建设了许多核电站。

    那么1965年到现在又发生了什么呢?除了互联网和手机,其他跟今天几乎是一样的。

    插一句,感觉这个作者对软件理解很单薄。这五十年,互联网和手机,就够了。人类再怎么构架物质层面是有极限的,然而在虚拟层面上是无极限的。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世界所有玩家花在《魔兽世界》上的总时间超过593万年,相当于从人类祖先第一次站起身来演进至今的时长。游戏中的一次虚拟大规模流行病事件还被美国疾控中心列为参考模型。在这五十年A(tom 原子) to B(inary二进制)的过程中,美国的创新还有创造依然是世界顶尖的。(当然不得不提那些以色列公司)

    后面一段提到美国不修高铁什么的,认为这也是没创新。

    个人持反对意见:应该和创新没关系

    1. 昨天还提了的,“not in my backyard”这种因素。很多人就不愿意你去修新的。

    2. 没那么需要,人口密度低,你开发了用的人还不一定多。比如纽约,远没有北京和东京那样的密度。

    3. 很多税收被福利消耗了,途径千差万别。

    4. 由于人工昂贵,修路的效率比国内低很多。不过在纽约开过车的人也知道那路也到处是坑坑洼洼,不一定慢工出细活。

    2.大企业之国

    美国几乎所有商店都是连锁的。任何一个美国城市,商业区的街景好像都差不多,从便利店、超市到服装店,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家。事实上,美国的好位置已经被大公司占满了。科文举例说,美国最主要的手机运营商只有两家,最主要的航空公司只有四家,最主要的医疗保险的公司以前是五家,现在正在谈合并,马上要变成三家。

    企业做大做强,对消费者来说不见得是坏事,你买东西可以对质量和价格有合理的预期,想买什么档次的商品就一定能在对应档次的商店买到,而且各地都一样。

    但大企业太强会阻碍创新,因为小公司没有发展的机会。其实大公司的最主要优势,并不是机器、厂房、人员,而是无形资产。而最重要的无形资产还不是研发能力和专利,而是大公司品牌的声望。

    科文引用了一个统计。1975年的时候,标准普尔500家公司的总资本中只有18%是无形资产。而在今天,无形资产占这些公司总资产的比例已经超过了80%。现在大公司最值钱的东西就是品牌声望,而品牌声望不是一朝一夕能建立起来的

    —— 你成立一个小公司,哪怕技术出众,可是想要从头积累声望去和大公司竞争,那就太难了。

    1980年,美国公司里面有12% - 13%是成立5年之内的创业公司,现在这个比例下降到了7% - 8%。

    这跟我们的直接印象正好相反,我们总觉得美国应该有很多新的创业公司啊?科文说,这是因为受普通人关注的创业公司往往都是一些面向消费者的公司,比如Uber。但你的眼睛不能只盯着互联网公司,在其他领域,那些普通的公司,曝光度没有那么高,创业公司是越来越少了。

    新创业公司少,大公司的寿命也越来越长,越来越更不容易破产,可以把生意一直做下去。这些大公司没有很强的创新愿望,增长非常缓慢。如果你已经进入了这么一家大公司,那你的职业就是非常安全的,基本不用担心公司倒闭

    这个在IT行业真的不成立,在其他行业还真不清楚。觉得跟这个作者的观点有极大的出入,就直接跳到了最后。结果发现万维钢跟我的想法是一样的。即使这样,我们也深知,不同的观点也是宝贵的。而含金量最高的是就是思考模式以及参考因素(文末尾有总结)。

    3.增长的停滞

    如果你只看GDP,美国经济是一直都在增长,但是这个增长的含金量不高。一个重要指标是看“生产率” —— 也就是单个人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因为创新不足,美国从1990年到2007年,生产率每年只提高2%;而从2007年到现在,生产率每年只提高了1.3%。

    如果美国人收入的增长率能保持在哪怕是1973年的水平,现在每个家庭的年收入应该增加三万美元。

    那当年高速增长的好日子,是怎么结束的呢?

    4.两场打击

    为什么美国创新和增长停滞了?科文分析了两个原因。

    一个他认为是不重要但是直接的原因是经济方面的。导火索是1973年的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之前,美国人想的都是星辰大海,跟现在中国一样什么都喜欢玩大的,有很多超级工程,比如说登月。

    可是石油危机一来,全美国上下的心态马上就变了,人们意识到资源可能会不够用,以前的玩法可能玩不下去。虽然实际上石油危机持续的时间不长,但是国家的思维方式已经完全不同,也不搞超级工程,也不研究新的交通方式了,人们都想把现有的日子舒舒服服过好就行。

    到了1980年代,里根当政,经济复苏,人们的情绪又恢复乐观。但是里根的政策大大加剧了贫富差距,从而出现了三种阶级,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这三个阶级演变成了自满阶级。直到今天,美国的状态都没有恢复过来。

    但是科文认为经济上的原因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心理方面。

    他说关键点是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美国社会非常动荡。嬉皮士运动、反战运动,暴动事件层出不穷,青年经常和警察冲突,犯罪率很高,吸毒的人也很多。那段时间的乱象让老百姓身心俱疲,人们实在不想折腾了。

    那么过了1970年代,当年反叛的青年都成了中年和老年,整个社会就过度地追求安全感。

    有安全感当然好,但安全感文化可不是创新文化。

    |万维钢的评论

    正如何帆老师常说的,宏观经济学是个不怎么靠谱的学问。今天泰勒·科文说的过去几十年美国人收入增长缓慢这个现象,我就至少听说过两种不一样的解释。有人说这是因为资本过剩,有人说这是因为信息技术带来的自动化,两个意思都是说现在人越来越没用了,而不是说创新停止了。

    关于美国的创新是否有停滞的迹象,这个结论也远远不是学界共识。有些人,包括比尔·盖茨这样的名人在内,都认为现在美国创新一片火热

    但是比尔·盖茨不是经济学家。泰勒·科文这本书不是一本科普读物,而是一个学者在提出一个新学说。我认为他的立论是比较扎实的,但我们必须知道,这个说法目前还是一家之言。

    当然,考虑到经济学家们至今仍然在争论罗斯福新政到底是结束了经济危机还是加剧了经济危机,我们不管听经济学家说什么,都不能太激动。

    |由此思考

    那你认为美国失去创造性了吗?我想,对中国人来说,美国怎样并不重要,这本书更重要的东西是科文考察的那些左右创造性的因素 —— 技术进步的节奏、大公司的垄断、资源的限制、利益集团的力量、乃至于人的心态 —— 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维工具。

    吴军 第155封信丨我的金钱观(下)

    分享一下吴军对钱的另外四点体会。

    钱的本质是什么?

    它实际上是对各种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量化度量,而资源本身又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人的资源。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看两个例子。

    如果你运气好捡到一块钻石,你就有了钱,因为你拥有了一部分自然资源;如果你买了一块土地盖房子,你花出去的钱就换得了土地这种自然资源。对于人工资源的拥有,也是如此。当你花钱买一辆汽车时,除了换回了一点钢铁、橡胶等少量自然资源外,其实是花钱买生产线上工人的时间;当你请保姆打扫房间时,其实就是买他们的时间;当然,如果花钱到游戏厅打游戏,你就买了腾讯这样的公司里面工程师的时间。至于腾讯这样的公司为什么能够日进斗金,是因为他们把握住了玩游戏的人的心理,知道打游戏的人愿意拿出很多个人的资源去换那片刻的愉悦。

    哈哈哈哈

    当然,你之所以有钱,是因为你提供了你的时间为大家做了有用的事情,也就是说是将你的时间资源商品化的结果。因此,每个人钱的多少,反映了他今后能调动社会资源(包括自然的和人两种资源)的总量。一个人有100万存款,另外一个人有一万,前者可以得到的自然资源,或者可以使用的他人的劳动时间是后者的100倍。当然,用钱换取什么自然资源,使用他人做什么事情,是你的事情。

    如果体会了钱的这种本质,就能体会为什么我说“钱只有花出去才是自己的”。

    当你有效花钱时,就等同于有效地利用了社会资源,而利用了社会资源,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钱,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这时钱的意义才体现出来。如果钱放着不用,就失去了这个意义,最终上帝会把它收走。很多人说舍不得花钱去享受精神层面的产品和服务,这其实是让自己失去利用资源进步的可能性。当然,你如果把钱浪费掉,比如烧掉100万现金(不论是真的点把火烧掉,还是跑到股市上烧掉),实际上相当于将自己对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放弃了。等你再想调动资源时,发现调动不了了。

    如果想让钱发挥最大的效能,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它把今天过好。对于“昨天,今天,明天”这三个概念,我一直觉得昨天无论好与不好,其实已经无法改变。如果我们过去过得很好,那是我们的幸运,为此一定要感谢上帝和周围的人。如果过得不那么好,把今天过好还不晚。对于未来,很多人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我小时候也总梦想着有特别好的未来,但是上大学之后,更看重今天了,因为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用钱来提高今天的生活品质是我的一个原则,这不仅是为了享受生活,更是因为未来是在今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把钱有效地花掉,让自己处于一个好的起始点,才能有好的未来。至于是否该“攒钱”,我认为任何人都需要有点积蓄来应急,这样遇到那种万分之一的倒霉事,才有走出困境的机会。但是为了攒钱而牺牲当下的生活,是很不值得的事情。这是我对钱的第二点体会。

    世界上任何东西的获得都是有代价的,我们昨天谈到钱是如此,事实上其它东西也是如此。我们很多时候会希望得到一些最喜欢的,最美好的东西,这是人之常情。看到一个喜欢的人,想和他(她)永远在一起;看到喜欢的东西,想拥有它;看到精神层面的财富,比如名誉,也想得到。但是,得到它们都是有代价的,更重要的是,当我们获得一些东西的时候,就可能失去另外一些。

    因此,对于很多想要的东西(无论是人,物质还是精神层面的),我的原则是,它们应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而不是给我们带来麻烦

    一些人私下里问我,“你买奢侈品么?”,我说买,甚至可能还买了不少,因为它们确实好。事实上我对奢侈品的研究可能比很多经常淘货晒宝贝的人要多得多。但是,我买奢侈品,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能让我的生活因此变差了。因此,为了展览和炫耀而购买的事情,我是不做的。前两年媒体报道有年轻人用肾去换iPhone,这就实在不值得了,因为他将来的生活会变差。不仅如此,如果为了买iPhone,要降低两个月的伙食标准,也是不值得的事情。我见过国内很多人,为了房子能大几平米,节衣缩食,什么娱乐和享受都放弃掉了。在美国我也见过类似的情况,买了一个大房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非常精打细算,开了10年的车子无法换新的,家里没有钱配家具,只好从宜家买了一堆简易的家具,买食品总要等到有折扣券的时候。

    描述的貌似是可怜的加州房奴

    这时,无论是iPhone还是房子,给生活带来的麻烦都超过了便利。实际上,绝大部分工业品都没有收藏价值,如果一个有钱的女生,买一堆LV或者香奈儿的包包,每天换一个用,也就罢了;如果天天藏在衣柜里舍不得用,实际上等于是把可以调动的资源浪费了。我见过不少女生省吃俭用买一个两三万元的包,从来都舍不得用,我总开玩笑地说,“那你买它干嘛?”对于所喜欢的东西,如果付出的代价是让生活变得很差,那就算了,这是我的金钱观的第三点。

    钱是靠挣出来的,不是靠省出来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对于大多数工薪阶层来讲,在钱的方面最大的苦恼就是觉得钱不够花。其实不只工薪阶层如此,对于富人也是如此。美国有一个心理学调查,问大家有多少钱就会觉得花起来比较自由了。年薪2万的人讲,有四万就好了,而年薪有四万的说,需要八万……最后年薪100万的,说需要200万,反正都是现在收入的两倍。为什么是两倍呢?因为年收入四万的人想象不出年收入100万的人是怎么花钱的。为什么年收入100万的人觉得钱还是不够花呢?因为到了那个收入水平,就想做更多的事情,花更多的钱。

    布隆伯格讲过一件事,他在当纽约市长时,一位亿万富翁跑来找他,说愿意出资10亿美元改善纽约市的公立教育。布隆伯格在感谢他之后讲,纽约公立教育一年的预算是250亿美元,言外之意,10亿美元不会有他想象的那么大帮助。这位富翁走后就再也没有联系布隆伯格了。

    我讲这个故事是想说,即使对于亿万富翁来讲,也有钱不够花的时候。既然钱不够花,我们就总想多挣点。但是挣钱有个效率问题,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挣钱,这种方法显然不可取,任何能够轻松挣钱的人,都是靠提高单位时间挣钱的效率。我在第一封来信中提到不做伪工作者,在第21封信中提到芝麻和西瓜的关系,其实都是在讲工作的效率。工作效率高,自然挣钱的效率也高,但是除此之外让挣钱效率更高还有一个秘诀,这里我不妨分享与你,那就是必须掌握一些大部分人不会的技能。

    来吧,让我们好好学习AI,大数据还有AR/VR。同时再掌握几门绝活。

    如果我们想清楚了钱是对资源的量化度量,越是稀缺的资源自然越值钱,那么你有别人不会的技能,你就是稀缺资源。今天,大家都会的技能是毫不值钱的,比如开车。前一阵一位读者问我,说一个知名人士讲,未来社会只要掌握英语和计算机技术就可以吃遍天下了,问我的看法。我讲,你要先看看他是否是这样培养自己孩子的。在我看来,那两项技能将来是最不值钱的。

    20年前,你英语流利,就有饭吃,今天是个在城市里生活的人就能说英语,即使不能说,翻译软件也做得足够好了。至于计算机,将来这项技能就和开车一样,人人都会一点。今天如果你有本事把车开得像F1赛车手那样,当然也能混得不错,未来你的计算机水平达到顶级工程师的水平,或许还能挣不少钱,但如果只是会写两行代码,满街都是这样的人,或许有饭吃,但是肯定挣不到大钱。每一个人无论是自己做事情,还是为别人做事情,都要想办法有独有的能力。这是我对钱的第四点体会。

    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如果你有了很多钱,只要不吸毒,不养小三,不赌博,花光它并不容易,但是想通过投资增加财富时,就有可能迅速破产。美国有很多大家族,在一两代人之间就破产了,没有一个是因为买东西把钱花光了,甚至没有因为吸毒,养小三和赌博把钱花光的,这些自制力他们都有,都是因为投资不当破产了

    在罗辑思维第84期中,罗老师讲了集装箱的发明者马尔科姆·麦克莱恩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后,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改变了世界,事实上他在最辉煌的时候,也成为了美国的首富之一。但是,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最终麦克莱恩破产了,欠下了十几亿美元的债,而这仅仅是缘于一次投资失败(石油投资)。类似地,美国历史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的亨特兄弟,也因为一次投资失败(白银投资)而破产。我在之前花了一周多的时间给大家讲投资的风险,因为它一旦发生,就能毁掉人的一辈子,甚至两代人。因此,当别人告诉你有投资发财的机会时,要特别小心。以上就是我对金钱和物质的理解。最后,祝大家好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03-16 机器人在建筑市场的应用,美国失去创造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ghd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