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与思维导图
《成功,动机与目标》读书笔记

《成功,动机与目标》读书笔记

作者: Ballot | 来源:发表于2016-05-13 22:39 被阅读279次

    别用“做到最好”

    要求高,只要把究竟多“高”具体化,你就真的能看到高水准的表现。

    我就经常容易犯这个错误,没有一个具体的“高标准”。忙到最后发现自己突然就迷失了,与刚开始的目标相去甚远。

    西瓜与芝麻

    你如果想更有干劲儿、增强自制力(或者帮别人达到这个目的),则需要启用“为什么”模式。想想行为背后更大的意义和目的。

    这个方法好像并不适用于我,因为对我来说,“为什么”是贯穿我行事始终的一个思维模式。我经常去思考“为什么”,但是,越思考,越容易陷入无法自拔的困惑之中。很多时候事实上自己并不那么清楚“为什么”,甚至是对自己思考出来的“为什么”感到抵触,感到无奈。

    正面思考

    奥丁根的研究显示,相信目标艰巨的人会做更多准备,下更大功夫,为目标做出更多行动。

    其实我最享受的就是明知道对方是一个弱队,然后还卯足力气踢个5:0,然后安然等待终场哨声吹响的那一刻。我觉得那种感觉超级棒。可是成年后这种机会越来越少了,很多事情都只能拼尽全力做个大概。

    说到底,觉得实现目标轻而易举的人根本就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去迎接未来的挑战,然后当梦想破灭时他们就有可能崩溃了。

    有过这种无力感,仿佛身体被掏空(大雾)。其实本质上是我在做“表现型”的事情,却期望得到“进取型”的结果吧。李笑来也建议人们应该远离那些“表现型”的人:那些“表现型”选手,更在意的是自己当前的表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那些“进取型”选手,更在意的是自己当前的进步过程,更重视自己对自己的评估及其准确性,以便“明天会更好”。后者才可能成为“活在未来”的人。

    实践性总结

    ☆目标困难化。把目标在可行的基础上设立得难一点也很重要。你需要用高标准挑战自己,因为挑战能激发斗志——但与此同时要避免“不可能的任务”

    定下高标准,但是又不能太高。这是一件“艺术型”事件。我们需要准确评估自己的水平,并给出相应的期望。事实上,我很难做到这一点。就像“侯世达定律”说的:做事所花费的时间总是比你预期的要长,即使你的预期中考虑了侯世达定律。相类似的,现实生活中只能无限接近制定出高标准,而不可能制定出可以确切执行的标准。我还是需要不断地根据现状进行调整。

    信念如何塑造成就

    挑战并不可怕——它是获取新技能的机会。犯错误不代表你笨,而是提供了更多帮助你学习的信息。

    犯错误会让人变蠢。至少我会觉得我很蠢。我有点完美主义倾向,我讨厌犯错误,至少在读这本书之前是这个样子的。但是,我现在却挺期待犯错误的,因为我可能会因此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学到更多自己并不了解的东西,弥补原来学习的漏洞。

    实践性总结

    所以假如你相信自己某方面无法改变,而这种信念又左右着你一生中对目标的选择,那么是时候抛开这个观点了。去相信自己能够改变,这个(正确的)信仰能让你做出更好的选择,发挥更大的潜力。

    我期待我可以成为一个“厉害”的人,并且一直在向这个方向努力着。我喜欢变化,喜欢挑战。虽然好像“(正确的)信仰能让你做出更好的选择,发挥更大的潜力,”但是成事在人,所有的一切还需要我自己去争取。

    ☆利用触发点进入潜意识。若想保持动力,让你的环境里充满提示和触发点。它们能使你的潜意识为达到目标而努力工作,即便你的有意识思维已被其他事情占领。

    潜意识这一招确实好用,在书桌前贴上便利贴,记下一些易忘的事情,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完成某些事情。这就是潜意识的神奇之处。

    享受过程

    研究显示,对科目感兴趣的学生更有可能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寻找答案。他们运用的是更深层面的信息处理策略,比如寻找学习内容里的主题、关联以及基本原理,而不是表面信息处理。死记硬背、考前突击,这都是追求“表现”的学生们常用的方法。对科目感兴趣的学生也更少拖延。毫无疑问,积极学习、提问、少拖延最终带来更好的成绩。如果你选择以“进步”为目标,你会更享受奋斗过程,从而能获取更大的成功。所以有时候,你真的可以一手端着鱼翅,一手捧着熊掌尽情享用。

    说句实在话,能让我感兴趣的科目事实上并不多。我印象中最让我感兴趣的应该就是初中的地理课了吧。虽然老师很讨厌我,但是我依然非常喜欢那门课,并且学得也特别好,甚至到现在我还可以徒手画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轮廓线,这都是快十年以前的事情了。不过我确确实实感受到了“进取型”人格的力量。人的潜能真的是无限的。

    保持动力

    所以下次你想以赞美来鼓励你的“防御”型朋友或同事时,请三思而行。这样做可能反而害了他。

    这一点要尤其引起我的警惕,因为我身边就有“防御型”的人。我也经常跟她说一些赞美的话,可是效果确实并不十分明显。可是,好像不赞美效果也不明显(误)。

    乐观者与悲观者的形成

    防御性悲观者能通过想象一切出错的可能来使自己为迎接前路的挑战做出最充分的准备。在追求“防御”型目标的过程中,防御性悲观也成就了最高的警觉,最强的动力。

    对于那些“防御”型目标的追求者来说,被那些胸怀“我能行”态度的成功榜样炮轰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研究者发现,“进取”式思维的学生更会被传统的正面榜样所鼓舞,而“防御”式学生则看了负面教材后更受启发。

    其实我自己的思维模式好像是介于“进取型”和“防御型”之间的,我自己也拿捏不准我自己的内心。不过好像走两个极端的人也比较少的样子,大家都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我挺喜欢喝“鸡汤”的,每当我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就喝喝鸡汤,喝完又有力气了。

    到底是谁的目标

    奖励不是唯一可以破坏内在动力的举动。威胁、监视、限期以及其他压力也都能做到,因为我们会感到受管制,不再能完全掌握局面。可惜,我们的工作环境中充斥着类似的破坏力量,一口口吞噬着人们的投入感。让他人觉得有选择权,承认他人的内心经历都能挽回他们的自主感受——使他们觉得自己的行动自己做主,从而找回自主权。既然奖励、威胁、限期以及其他行动导致的后果都是生活中必然存在的,学会如何制造“自主支持”的环境、保护内在的动机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我就是很不喜欢被控制,被压抑的一个人。适当的控制与拘束会让我朝着某个方向努力,但是过度的控制就很难让我提起精神来做一件事情。

    实践性总结

    ☆事情容易时,用“进取”目标。把注意力集中在展示你的能力以及实现“进取”型目标上。聚焦于成功带来的好处。

    ☆没有动力时,多想想大局。提醒自己目标为何重要。选择“防御”型目标,聚焦于失败带来的损失。

    ☆事情困难(或陌生)时,目标要具体。告诉自己达标需要完成的任务步骤“是什么”。选择“防御”型、“进步”型目标,把注意力从“表现”转移到“进步”。

    ☆诱惑横行时,多用“为什么”思考。同时选择侧重于避免损失的“防御”目标,这样能帮助你抵抗哪怕是最具魅力的诱惑。☆如果你需要速度,选择侧重于收益的“进取”目标。

    ☆如果你需要准确,选择侧重于避免损失的“防御”目标。

    ☆如果你需要创造力,选择“进取”目标。同时还要确保你追求的目标是发自内心的。自主权的感受能点燃创造力的火种。

    ☆如果你希望奋斗的过程是愉悦的,选择“进步”目标,同时确保目标为自主选择。当我们注重进步(而不是表现)并有很强的内在动力时,我们更会让自己快乐。

    ☆如果你想拥有真实、长久的幸福,选择满足“关联感”、“胜任力”和“自主权”这三个基本需求的目标。避免过多关注名声、威望和财富——即便你能得到这些也无法得到长久的幸福。

    其实这么多条建议说到底就是一句话,要不断根据目标更改自己的实践。这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做起来相当困难。人总是趋利避害的,换句话说,人总是懒惰的。没有哪一个人可以如此精准的约束自己,像一台机器一样工作着。在我看来,人生的美好很大程度上在于那些生活中的不可控事件,你也许没有按照以上的几条去老老实实做一件事情,但是你依然获得了你想要的。这是偶然之中的必然。

    恢复自制力储备

    其实任何让你振奋的事都能快速恢复你的自制力。

    更重要的是,不是所有困难都会降低血糖,而恰恰是需要自制力的行为会降低血糖

    还有更奇怪的呢:摄取糖分至少能暂时复原你的自我调节能力。

    血糖在血液里的吸收率是平均每分钟30卡路里,约10分钟左右会循环到大脑中去,所以若想使这个方法奏效是需要一点时间的

    所以当你需要振奋意志时,不妨想办法提高血糖量。请记住很重要的一点——蛋白质与复合碳水化合物能使血糖在身体里保持更久的时间。糖水或糖果固然能刺激血糖增长,但也会很快被消耗,而且如果增强意志意味着糖尿病隐患、非健康增肥或者被牙医唠叨时,一切便显得得不偿失了。

    “自制力”仿佛是亚洲文化圈里极为推崇的一种“美德”。古有“柳下惠坐怀不乱”,今有“某某人闹市读书”。的确,强大的自制力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很多困难的任务。但是并非每一个人都拥有强大的自制力,然而作者给我们提出了几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做让自己振奋的事情、摄取糖分。关于摄取糖分的这个方法,我其实早已了解到。因为不止这一本书中提到过这一点,在《自控力》这本书里也有类似观点,亲测有效。(PS:自制力也是一种力量 松鼠会的这篇文章更加详细地描述了自制力对人的影响)。

    怎样才能坚持不懈

    想象那些大半辈子待在室内窝在桌前面对着成山的书和论文的学者们。很多人倾注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光研究着一个数学或化学问题,或者莎士比亚戏剧是否全部出自他本人之手等。你可能觉得他们研究的问题很晦涩、活得很惨,但多数时候事实恰恰相反。他们对探索那些知识的热忱是自然形成的,因为毕生研究的课题都是自己选择的。

    兴趣确实是可以改变一切的。其实我在大学的这段时光也就是在寻找自己的兴趣点,我希望能通过这几年的磨练,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并为之努力。而不是像某些人一样,整天无所事事,或者是毕业以后找工作的时候只去找那些报酬丰厚的工作。虽然我也希望拿高工资,但是我却并不希望我去做一些我并不感兴趣的事情。那种日复一日的折磨,我受不了。

    例如,西方社会——以美国为首——非常重视对能力的测量与歌颂。美国人热衷于天才和神童的故事。我们歌颂那些看似具有特殊能力的人,而觉得勤奋刻苦以致成功的人都少了那么点天生能力。(这就是为什么没人喜欢被夸赞勤奋刻苦——这意味着他们不够聪敏,需要啃书本。这也是我见过最荒谬的误解。)其实这也没什么值得惊讶的,在一个把成功看作能力写照的社会里,人们自然把失败理解为能力的缺失。这种想法没有必要,也不是全世界范围的普遍现象。

    庆幸我生在中国,如果去了美国,我可能确实不太能适应那种生存环境。然而,现在的中国不也正在走这样一条路吗?大家都在炒着“学霸”、“学神”,仿佛这些人天生神力,而自己却只能是“学渣”。这种氛围其实让我非常不爽。且不说这是一种变相的“造神运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后进同学的发展,更加让人讨厌的是,某些所谓“学神”“学霸”却以此为荣,大肆宣扬他的“理念”。

    放弃与否

    我为什么觉得达成这个目标有困难?哪个因素能使我更加成功?更多的时间 更多的努力 新的策略 专家的帮助 更强的自制力 更好的计划

    如果答案是“我不行,我做不到”,那么你错了,请再回答一次。我能做到达标所需的行动吗?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能得到需要的帮助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需要考虑放弃目标了。

    做这一切行动是否代价太大?我是否会因此闷闷不乐?是否需要放弃其他重要的目标?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需要考虑放弃目标了。

    在放弃之前,还是应该从多方面进行评估。不到万不得已,不轻言放弃。

    当表现不尽如人意时

    很不幸,有时学生或职员真的很努力却还是未能达标,此时我们尤其容易称赞他们的努力,试图安慰他们:“别难过,你尽全力了!”虽然这种反馈的意图是好的,但你必须尽一切可能避免。首先,研究显示,在努力没有带来相应的结果时听到对付出的赞赏更会让人觉得自己笨——与你的意图恰恰相反。当认真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成效时,避免任何赞赏的话语,把反馈焦点集中在纯粹的信息上。哪里能够做得不同?如果努力不是问题,那么往往低效策略是罪魁祸首。更好的计划是否能帮得上忙?当你的责任是给予反馈时,请你记得:帮助学生或职员找到改进方式与意识到哪里出错同样重要。

    表扬与安慰别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尤其对我来说。我很难拿捏好这些尺度。虽然这本书里给出了很多解决方法,但是我觉得还是没法很好地把握。也许真的需要大量实践才能掌握吧。

    当表现尽如人意时

    准则一:赞美必须真诚——或者至少听起来是真诚的。缺乏诚意最明显的体现之一莫过于包含其他不明的动机。

    准则二:你的赞美要着重于对方控制范围之内的因素。

    准则三:当你给予赞美时,切勿把对方与他人做比较

    准则四:表扬不能剥夺对方的自主感受。

    准则五:表扬必须传达现实的标准或期望值。

    表扬请对事不对人。表扬应侧重于对方可控的行为。强调勤奋、正确的方式、决心与毅力,避免赞扬天生的或人们觉得难以改变的能力。而且要避免比较,避免直接在学生、职员或孩子间进行比较。你不如用他们过去与现在的表现做比较,这样便强调了进步的价值,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进展中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成功,动机与目标》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gjm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