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战速决”需要看准时机,准备充分,在对手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给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这里就有学问了,如何才能让对手不发现呢?就需要用宣传或者行动迷惑对手。二战时期的代号为“巴巴罗萨”的战役就是典型的例子。
“巴巴罗萨”的原名为“奥托计划”,在1940年12月的时候被改为“巴巴罗萨计划”。
当时的德国是在希特勒的领导之下,妄想吞并世界。这位好战分子早在20年代,就在自传《我的奋斗》一书中表示,德国人民必须追求所谓的“生存空间”,也就是土地和资源。而这个生存空间,希特勒环视了一圈儿,最佳的位置应该是在东欧方向。
而苏联,正是德国扩大土地战略上的强大敌人。如果硬碰硬,德国未必是苏联的对手,不是两败俱伤,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于是,希特勒制定了“巴巴罗萨”计划。
这个作战计划主要是希特勒自己构思的。
此时德军士气正旺,队伍在希特勒的战略下已经达成了一连串原本被认为不可能达成的辉煌胜利,希特勒也自认为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天才,因为战绩着实辉煌:在不费多少力气的情况下便赢得了莱茵河、奥地利、捷克的苏台德地区,接着又攻下波兰、丹麦和挪威,每场战役几乎都顺畅无阻。
随后,德军又迅速经由马奇诺防线北方的卢森堡进攻法国,以包围战术歼灭了大规模的同盟国部队,并继续向南进攻直到瑞士边界。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希特勒信心满满地制定了“巴巴罗萨”计划。这个计划的目的,就是兵法上的速战速决;计划的核心,就是声东击西。
希特勒一方面暗暗为攻击苏联做准备,另一方面,对外却渲染德国要对英国进行进攻。他把一列列满载德国“军用物资”的火车源源不断地开往英吉利海峡东岸,各种登陆器材和作战物资在此堆积如山。德军的许多舰艇在海峡停泊待命,各种规模的登陆作战演习不绝,频频出动的德军机群在海峡和英国上空呼啸盘旋,甚至在海岸港湾的许多建筑物上,都张贴着“打到英国去,活捉丘吉尔”的标语,好像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马上就要降临到英国土地上。
在与苏联的外交上,希特勒作出十分亲密的举动,德国高级官员不失时机地在各种场合大谈苏德友谊,各种新闻媒介也将苏德关系大肆渲染美化,希特勒本人也亲自出马,狂热地吹捧苏联,大力宣扬两国的友好关系。
面对希特勒的种种示好行为,苏联轻易地相信了希特勒,以为他不会派兵出击苏联,而是真要派兵出击英国。
事实上,希特勒在地下了一个接一个的烟雾弹之后,已偷偷完成了对苏联进攻的部署。到了6月中旬,300万德军已经进人边境集结地区。6月中下旬,进攻苏联的军事准备基本完成,德国及其仆从国军队的166个师全部进入阵地。
苏联还在蒙蔽中,一点作战的准备邹没有,军官们依旧在各种宴会和舞会上潇洒地游戏着,土兵们也松松垮垮,对于马上来临的危险,他们浑然不知。
6月22日凌晨4时,德军突然大兵临境,不宣而战,对苏联展开了全线进攻。苏联西部边境铁流滚滚、万炮齐鸣,德军像猛兽一样长驱直人。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苏军措手不及,仓促应战。虽然广大苏军士兵也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由于没有准备,抵抗实际上处于一盘散沙、各自为战的状态,在德军的强大攻势面前,很快就败下阵来。
仅仅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德军就突进苏联境内100公里。到了7月份,德军又推进到苏联境内六七百公里。至此,在苏德战争初期,苏军一直处在被动地位,直到莫斯科保卫战时,苏联才勉强站住脚,稍稍有喘息的机会。
突袭苏联的这一战,希特勒就是暗暗准备,突然进攻,最后速战速决,取得阶段性胜利的。
不过,最后的最后,希特勒还是失败了,带着他新婚不久的妻子,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