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我看到了自己

从《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我看到了自己

作者: 老实的杨二 | 来源:发表于2017-07-10 23:43 被阅读0次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手里捧着一本偶然翻开的书,原本只是出于看书的习惯亦或是好奇,想看看书里到底说的是什么,自己会不会有继续看下去的兴趣,然后,突然间你读到了一段话,可能是一个小故事,也可能是一段简单的论述,反正就是在那一瞬间,你明白了你“变”成了书中的角色,好像你的经历被作者拿去成了他书中的素材,于是乎你等不及要把那段文字记录下来然后分享出去,想让其他人从字里行间里看到你的痕迹,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你心里的秘密。

       今天,我就在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再次有了这样的体验。

       原本我是不知道村上春树还有这么本书的,虽然我也看过几本他的作品,但我不是他的什么忠实书迷,不会特意关注他到底写了些什么书。实际上,我确实喜欢看书,但是从来没有真的为哪个作家着迷过。一直以来,我看书的习惯都是先听到看到别人提起的什么书好看,然后记下书名,有时间的时候,四处找电子版,网上搜索或者找朋友要资源,这么做,无非是为了省点钱,老实说要是每本书都去书店买,花费还是蛮大的,我无疑负担不起。找到资源的下一步就是放在Kindle或者直接在电脑上看了,如果看完十页我还没有什么读下去的兴趣,这本书多半会被我搁置,如果有了兴趣,就继续看完,如果看完觉得确实是本好书,我就会去到书店里买本纸质的留起来,这,就是我看书的习惯了。

        这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不消说也是这么来的,从朋友分享的Kindle资源里面找书看,看到这个书名,突然和自己最近在坚持晨跑这件事情联系起来了,然后鬼使神差地打开了它。。。

        和某些专业人士不同的是,对于这种文学作品,我一贯的阅读方式都是快速阅读,不求理解的多么深刻,实际上就是大家所说的拿小说来消磨时间,除了增加一点文学作品浏览量,从没期望或者有意识地从里面学点什么。

        扯得好像有点远了,这也正常,因为我不是个写手,这么多年过去了,连最基本的写作要求和规范,都早已还给语文老师了。

        接着最开始说到的,我翻了没几页,看到这么一段话:

       说起来,我这个人是那种喜欢独处的性情,表达得准确一点,是那种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自一人默默地跑步也罢,四五个小时伏案写文章也罢,我都不觉得难熬,也不感到无聊。这种倾向从年轻时起便一以贯之,始终存在于我的身上。

        一读完这一段,我就下意识地认为这说的就是我嘛,更准确地说,是某一面或者某些时间的我。我总是认为每个人都有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总是在不同的时刻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自己,谁也不能说我就是个一直怎么怎么样的人,从来没变过。我们经常都是这一秒嘻嘻哈哈,下一秒愁云满面;这一刻外向健谈,下一刻沉默寡言。性格对人来说是个很宏观的描述,当你睁大眼睛看着别人的这一时下一刻,肯定会发现对方总是在不同的时刻有着不同的性格表现,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大部分人都觉得我是个比较内向的人,我自认为也是如此。以前的朋友总是说,你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总是和我们打打闹闹在一起,现在太孤僻了。同学也会说,你总是一个人呆在屋子里面,不无聊么,没人和你聊天唠嗑,你怎么能坐的住呢?我实在不能理解你是怎么活下来的。其实我想说,我也不太了解为什么你们就一定要有人陪着聊天嬉戏才能过的开心呢,为什么一个人呆在屋子里看看书就一定是孤独的呢,难道少了别人的陪伴变活不下去不是一种更严重更深层的孤独的表现么?

        在我看来,独处和群聚从来都不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孤独的标准,在嬉闹人群里体验到的孤独,远比独处时来的更多。

        好像还有一堆话想说,但是堆不到一起,越说越杂乱无章,活像一个神经质的话痨打开的话匣子,信马由缰,不管不顾。

        今天就说到这里吧,沉默又敏感的人,比如我,总是有一堆想说的东西说不出口,我留着慢慢吐槽慢慢喷。

                                                                               ------2017/7/10 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我看到了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gou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