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江雪读书社
《大崛起》|非常时期,以全球视角看待中国经济问题

《大崛起》|非常时期,以全球视角看待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非鱼人生 | 来源:发表于2023-01-20 16:41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平台首发,文责自负。

2020年春节前夕到现在,整整三年,中国和世界各国都经历了疫情大流行。人员流动的减少、实体经济受到重创,城市、乡村一度空巷。直到前段时间发布“国十条”后,实体市场逐渐呈“复苏”之像。

2023年,是疫情防控政策优化的第一年,也是“十四五”的最后两年,作为一名非经济专业的普通读者,在这个时期看《大崛起:中国经济的增长和转型》,目的在于放宽眼界,了解中国未来经济相关问题,试图得到关于企业战略及个人发展的一点启发。

“过去四十年,中国经济的增长超出了包括改革开放谋划者在内的所有人的预料。”这种超常增长的“突变”是怎么引起的?中国经济目前处于什么阶段?中美贸易战到底争的是什么?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又是什么?如何解决贫富分化问题?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如何看待政府对平台数据公司的管控......这些问题均可在《大崛起》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本书作者赵燕菁,英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博士学位,曾任厦门规划局局长11年,目前是厦门大学教授。

赵教授将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凝结成册,从“土地财政”入手,解释中国的经济增长问题,分析在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面临的关键转型,并把转型问题结合中美贸易战拓展到全球视野中。本书探讨了增长过程中的财富分配问题,提出了增长理论上的创见。

全书共分五篇,分别为“增长”、“转型”、“全球博弈”、“财富分配‘和”理论“。

第一篇 增长

关键词:“土地财政”

作者认为,中国城市化伟大成就背后的重要原因是“土地财政”。而中国之所以能“反常”地和平崛起,就是因为“土地财政”。这种融资模式使得中国不必借由外部征服就可以获得原始资本积累所必须的初始信用。

由于“土地财政”带来了相关一系列严重问题,也被“房价”“腐败”“泡沫”等敏感的社会话题所绑架,很多专家要求抛弃“土地财政”。

作者认为,随着城市进入2.0阶段,中国应当从“资本性增长”转向“运营性增长”。但这并不意味“土地财政”不重要了,而是认为新的增长模式一定要嫁接在现有的模式上才能成功。在充分理解“土地财政”在中国经济的深刻含义以前,在找到一种更好的替代模式之前,不能轻易的放弃“土地财政”,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

房价会不会暴跌?暴跌的后果是什么?“一旦房价暴跌,土地就会大幅贬值,信用就会崩塌,从而引发金融动荡。”相信读者能从本章中捕捉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住房和投资问题。

第二篇 转型

关键词:“化危为机”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从资本型增长转向运营型增长,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增长阶段。

作者提出,在此阶段,货币不足导致的社会动荡是城市化转型的最大风险。提出了“直接创造贷款需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应对城市转型的对策。

而2020年3月4号的会议上提出的“新基建”,预示着中国的宏观经济开始快速换挡,转入危机应对模式

中美贸易冲突和新冠疫情连续两个巨大的危机,为中国从常态增长转向危机增长提供了理由和动力。

作者通过一战后的德国及中国在1997年的金融危机、2003年的非典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的应对案例进行分析,为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应对策略的准备。

作者认为,大量剩余产能、闲置资产、挤压库存、失业劳动力为中国启动新一轮危机增长提供了就业和条件。

如何面对“危机”?”危机“,危险和机会并存,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乃至个人发展,面对危险的境遇,冷静分析当下环境,分析自我优势和劣势,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去应对,才能转危为机,实现新的成功成长。

第三篇 全球博弈

关键词:“中美贸易战”  “财富分配模式”

在本篇,作者将视角拓展到全球视野,解释了中美贸易战到底争的是什么,以及国际竞争背后的政策逻辑。

“中美贸易冲突的根源在于各自在全球化受损的两个利益集团不再接受这样的财富分配模式和格局。”

过去40年,美国作为资本最便宜的“中心国家”和中国作为劳动最便宜的“边缘国家”之间是互补关系。

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心国家内部代表资本阶层和劳动阶层的财富的迅速分化,财富不断缩水的劳动阶层对坐拥亿万财富的资本阶层越来越不满。

而中国的资本进一步增大,一旦中国成为资本创造大国,劳动必然不足,产业就一定要升级到资本密集阶段。全球长期以来资本剥削劳动的财富分配模式就难以为继,富裕的“中心国家”就要让渡更多的利益给“边缘国家”。

因此,阻止中国成为资本创造大国,让中国继续为资本提供劳动,是所有“中心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核心利益所在。

作者提到,中美贸易战,美国加征关税的真正目标,不在于贸易顺差,而在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在这次贸易战中,如果没有房地产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主题,很难想到中国经济的后果是什么。中国核心的资本不是股票,而是房地产,只要房地产市场不倒,中国的资本市场就有可能再次挺到最后。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和其他主要国家资本市场的结果不同的关键所在。

第四篇 财富分配

关键词:“公众基金”  “乡村振兴”  “平台经济”

“资本与劳动的空间分异所导致的贫富化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社会问题。”

作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设计,认为“公众基金”是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社会新实践。所谓“公众基金”,可以独立设立,也可以依托养老基金、社保基金等有个人账户、可以覆盖全体国民的机构。

乡村振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主认为乡村衰败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农民缺少土地交易自主权,而是乡村公共服务解体。

“输血”可以帮助农民脱贫,“造血”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作者提出通过制定恰当的乡村振兴政策,让乡村能获得与城市接近的公共服务,让农业能够轻资产运营的观点。

对于“数据平台企业”,作者认为,这是中国“企业群落”的核心资产,对依附其上的应用企业降低成本、参与市场竞争具有系统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国家对平台企业要科学管控,不能打压,打压平台企业就是打压所在的企业群落。真正应该盯的是平台企业的运营是否出现降维,特别要盯住平台企业所依赖的民所有资源,盯住上市公司背后那些企图将公众的大数据据为己有的股东。 

我曾在集团公司的牧业板块工作,公司通过养殖技术培训、提供优质种质资源并负责产品回收为商业模式,为当地的扶贫脱贫工作作了一点贡献。亲身接触后,深刻地认识到,当地在产业扶贫工作中开展较好的村庄,村集体组织的公共服务水平往往比较高,从与企业进行项目对接到根据政策协调相关配套设施,促进了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实施。但是,对农户来说,除了专业的牛棚、牛圈,牛本身就是重资产,“高昂的固定成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仍亟待解决。所以,作者“将集体组织改造为能够扑获各类资本的现代组织,并由其提供重资产,让个体农户可以轻资产运营。”的观点是一个全新的创见。

第五篇 理论

本篇为赵教授针对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相关经济现象提出的“猜想”和“假说”,展开后进行一系列解释和验证,有助于理解错综复杂的关系。

本书有三个特点

一、作者特殊的身份背景

赵燕菁教授“置身事内”任厦门规划局局长长达11年,对城市的发展和转型有着切身的经历和直接的观察和;而后又“置身事外”,任厦门大学教授,能够站在更客观的外部角度审视问题。又有德国博士学位,有专业的学术背景。作者专业的学术背景和多年的从业经历凝结的观点值得读者参考学习。

二、展露不同意见,信息透明

作者将其他专家、学者对于作者相关论点的批评及不同意见一并放入书内,让读者更立体地看待问题,便于作者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三、各章节单独编辑,方便不同读者阅读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的研究凝结,很多篇章曾经单独发表过。因此,专业人士可以逆序阅读,非专业读者也可以任选关心的章节进行翻阅,无须读完所有章节,方便各种人群阅读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初版于2023年1月,书中各章节内容均来自历年发表的文章或写给有关部门的政策建议,就在2022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已经将房地产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提出“振作数字经济平台,尽快推出一批绿灯项目”,这进一步印证了书中作者相关观点的科学、前瞻性。

大疫三年的中国,面对国内经济转型和波谲云诡的世界局势,中国经济应该如何前行?作者从客观的视角以“土地财政”入手,做出一系列探讨与研究,启发读者的思考。

本书受到多位重量级专家学者的推荐和好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学会前会长余永定评价:

赵燕菁教授对土地财政、城市化、土地金融和房地产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都有十分独到的见解。例如,他所提出的“‘土地财政’是‘伟大的制度创新’”观点,至少对我而言具有巨大的启发性。......

战略重于战术,不能光低头干活,还要抬头看路。不管是经济专业读者还是普通读者,不管是希望理解中国经济发展、关心中国经济未来的读者,还是了解经济趋势以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及个人投资战略的企业家和个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崛起》|非常时期,以全球视角看待中国经济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gsc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