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见一个学生,还挺难搞。他上初三,其他各科都还不错,除了语文。
那天给他讲题的时候,我们起了一个小小的争执。他做阅读的时候,自己心中的答案和标准答案相差太大。他就一直抱怨,我觉得作者就是这个意思啊,答案为什么是这样,出题者自己体会错了吧。他甚至拿出了考生质问文章作者的事件,越发的讨厌语文。
只要考过试的同学大家都有这种怨气。不是说了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怎么我这个答案就行不通,他自己意会的就行。
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其实大家说得都没错。阅读的初衷就是想让学生去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文章的优点。如果像学生说的那般千人千面,那怎么统一答案?这个录取标准怎么办?那这场相对公平的比赛还怎么继续?
考试只是入门砖,如果没有这块砖,你去哪里都难。如果只是一个普通人,这就是你唯一一次轻易翻身的机会。如果你错过了,那就真的错过了。
不信,你可以看看身边那些普通人。虽说每一行都不容易,但普通大学和重点大学的待遇是完全不一样的。
就像之前一个公司招聘,普通大学生两千底薪,重点大学五千底薪。这只是入门,更别说你进去之后的各种“不公平”。而这些,只需要你多读几本书,多练几道题。如果你没有,那你就要付出几倍的努力才能达到别人的起点。
公司说的不看文凭,名人说的什么读书无用论,都是虚晃一招,显示它的与众不同。如果你信了,就是傻子。你看韩寒之前不也说了读书无用,现在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