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人说:要想自己爽,得先让别人爽。
此话不假。
但是,这句话是有适用范围的。让别人“爽”必须有个前提,就是要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考虑问题,并且给别人提供帮助或服务。简言之,量力而行。否则,委屈甚至牺牲自己,换来别人一句“谢谢”和认可,是否值得呢?
还记得郭冬临在春晚出演的一则小品——《有事您说话》,剧中郭子作为日常生活中“小人物”的代表,热心肠、好面子、言出必行,虽说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品质,可是仔细回味,却发现郭子因其有求必应的性格,导致个人生活焦虑不堪,顾此失彼。
虽说是小品,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遇到过类似问题:不懂得如何拒绝别人,习惯于把对方的需求摆在首位,争取得到周围每个人的认可,却对自己造成了不良影响。
其实,这是一种病!心理学家把这种不懂拒绝、甚至不惜委屈自己来讨好别人的想法,叫做「取悦症」。
②
这是病,得治!
先来分析一下「取悦症」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001 误解
遇到别人请求帮助时,有时候我们往往违背意愿答应别人,是因为害怕造成误解。担心别人会对自己有看法,担心今后自己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别人不会伸出援手,才有了这种:“只要我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我好!”的错误理解。
其实不然。
心理学认为:让别人喜欢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帮助他们,而是让他们来帮助你。这就是著名的「富兰克林效应」(参考0531剽悍晨读《博弈心理学》)。
当然,并不是什么样的忙都能找人帮,需要注意3点:
一是不会给对方造成麻烦
二是尽量不涉及金钱和利益
三是及时回报对方
002 负面影响
第二种是害怕拒绝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是因为害怕引起冲突,或者是害怕别人讨厌,甚至是害怕因拒绝而产生内疚感,所以宁可委屈自己。
简言之,就是太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
如果只是因为在意对方对自己的看法,而勉为其难的答应,会造成两种后果:一是种了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地;二是这个忙已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结果不一定能够达到对方的预期,还有可能会贻误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所以,合理拒绝并不等同于自私,也不是全部拒绝。最佳选择方案就是遵从内心,量力而行,在个人能力圈内提供帮助。否则,就合理拒绝,让合适的人去解决合适的问题。其实,人际交往中并没有什么“应不应该”,有的只是“愿不愿意”。
正如《孟子》所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③
此病如何治?
方法有三。
一是采取“复读机法”。反复重复对方状况,以显示同理心。比如,同事向你求助,你可以这样回答:“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项工作确实挺困难的,但是我手头还有领导讲话稿,目前还没完成,要不你去问问其他同事?”
二是采取“三明治法”。把拒绝的话夹在两句中间,以显示委婉。比如,“蜜月旅行辛苦了,感谢你的邀请,可是我今天得自己在家带孩子,真去不了,不好意思,下次咱们再约。”
三是采取“反三明治法”。把折中的建议夹在两句负面信息中间,如果对方能够接受那就帮忙,否则,彻底拒绝。比如,“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项工作确实挺困难的,你能否等我把手头的领导讲话稿完成再来帮你?如果时间来不及,那你最好还是问问其他同事。”
合理拒绝是一门学问,大家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一定谨记:不要牺牲自己换取别人的满意,拒绝不代表冷漠,而是一种成熟的社交技能。
同时,我们在学会合理拒绝别人之前,也要经常审视自己,多问自己,如何与人健康交往?如何赢得他人尊重?
最后,分享两条来自李笑来老师关于人际交往的建议,与大家共勉。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