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年谱(285)】1943年,毛泽东50岁。
1943年3月19日,毛泽东和刘少奇复电陈毅、饶漱石,同意新四军释放在反磨擦战斗中俘虏的韩德勤。
此前几日,3月中旬,在新四军对日军的反“扫荡”作战中, 韩德勤率总部特务营和保安第3纵队王光夏部等,西渡运河,侵入新四军淮北根据地的中心地区,经多次劝说、警告其退出,均无效。韩部捕杀根据地的地方工作人员,收缴地方武装枪支,抢掠财物等,遂引发新四军与韩部的冲突,在冲突中韩德勤被俘。
摩擦专家韩德勤
韩德勤(1891-1988),一名韩韬,字楚箴。原籍泗阳县洋河镇。父亲系清末秀才,以立馆教书为业。韩德勤兄弟三人,他排行老大。其叔父韩恢(1887-1922)字复炎,是老同盟会员,参加过黄花岗起义。1922年韩恢被军阀杀害于南京,孙中山异常痛惜,追任韩恢为陆军上将。
韩德勤河北保定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在保定学习期间,韩德勤结识顾祝同。后来顾祝同对韩德勤屡有提携。此时,韩德勤任国民党苏鲁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江苏省政府主席,是有名的反共顽固派。1931年他曾在中央苏区被红军俘虏过,混在士兵中逃脱。在江苏省主席任内,他制造过多次针对新四军的摩擦事件,但都被击败。黄桥战役中,还被俘虏过。
青年韩德勤:
国民政府鲁苏战区于1939 年建立,统一指挥留置在山东、江苏两省敌后的正规部队和地方武装。东北军背景的于学忠担任总司令,沈鸿烈( 山东省主席) 和韩德勤( 江苏省主席) 任副总司令。
1940 年秋冬黄桥战役和曹甸战役后,韩德勤经过长时间整理,部队包括第八十九军第一一七师、第三十三师,第五十七军第一一二师和独立第六旅等,约1.9万人,散布在曹甸( 今属江苏宝应) 、车桥( 今属江苏淮安) 等地,占有南北 70 里、东西 60 里的面积。因占据面积狭小,韩德勤名义上是江苏省政府主席,却被大家称为“韩乡长”。
1942年秋冬至1943年初,日军开始对以徐州为中心的鲁南、淮北和苏北地区进行一轮大“扫荡”,这一地区的新四军第四师、第三师和国民政府鲁苏战区于学忠部、韩德勤部等受到直接威胁。在日伪军“扫荡”危局下,新四军和国民党军的关系进入一个相对剧烈的变动期。
韩德勤没了地盘
日军鲁南大“扫荡”结束后,于1942 年11月中旬开始,以第十七师团为基干,投入 7000 余兵力,对新四军第四师所在的淮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至 12 月中旬结束。
1942年12 月下旬,鉴于日军在“扫荡”鲁南和淮北之后,有可能集中徐州地区的华北派遣军和扬州、泰州地区的华中派遣军,联合“扫荡”苏北的新四军核心区,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计划紧急转移。陈毅等人向中央汇报了华中局转移的三个方案: 一是向北,转移到鲁南; 二是向西,经淮南、津浦路东、津浦路西转移到巢湖无为地区; 三是向南,到苏中。
1943 年1月5日,毛泽东回电,基本同意华中方面的转移方案。另外,毛泽东告诉陈毅,整个抗战还需两年,要想各种办法熬过两年。
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鉴于情况紧急,在未收到延安复电时,即于1942 年12月25日分三个梯队离开苏北盐阜地区,向西越过运河,往津浦路东的盱眙地区转移。1943年1月10日,华中局和军部到达盱眙县黄花塘村,原驻在此地的新四军第二师师部迁往天长县大刘郢。此后,黄花塘地区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在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转移过程中,同在苏北地区的韩德勤部也开始考虑应对大“扫荡”的方策。
由于韩部回旋转移的空间十分有限,1943年1月,韩德勤与新四军谈判商定:当日军向韩德勤部和新四军第三师同时“扫荡”时,韩总部( 指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部) 及江苏省府机关在困难时可向新四军辖区移防,日军“扫荡”停止后,韩部须立即返回原防,并不得前往新四军控制的其他地区。新四军考虑,日军“扫荡”时,双方面对共同的敌人,理应配合作战,互相支持,但新四军与韩部之间,又有半塔集战斗、黄桥战役、曹甸战役等多次交锋。所以,新四军既要助韩,又须防韩。
苏北大“扫荡”历时 50 天结束,日军在“扫荡”第一期主要针对韩德勤部,第二期主要针对新四军第三师。较之以往华中地区的历次“扫荡”,此次日伪军投入兵力多,“扫荡”时间长。
1943 年初,面对日伪军大规模“扫荡”,新四军坚持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战办法,“不是不打,也不是硬拼”,人员和物资损失虽在所难免,但能在“扫荡”“清乡”过程中保存主力,在敌后地区屹立不倒。韩德勤部在与日伪军作战时打法呆板,损失较大,王仲廉部也未能及时东来援助。韩德勤部不得不转移至涟东、涟北、淮泗等地游击,原驻防区曹甸、车桥、凤谷等地被日军占领。韩德勤部丧失了长期驻地,遭遇政治、军事、经济方面一系列困难。
新四军活捉韩德勤
1943 年 2 月底 3 月上旬,日伪军“扫荡”盐阜地区的高潮即将过去,面对韩德勤部滞留于新四军部分辖地的情况,新四军军部开始谋求应对之策。3月初,就在我根据地军民全力进行反“扫荡”时,韩德勤部非但不予协助作战, 反而以突然袭击的方式乘机西进抢占淮海区根据地的里仁集、程道口等地。
对韩德勤突如其来的背信之举,陈毅十分震怒。但从大局计,仍派人前往晓以大义, 婉言规劝其遵守协议,不要做出亲痛仇快的事情。然而韩德勤非但不迷途知返, 反而变本加厉,得寸进尺。
3月14日夜,韩德勤部近 3000 人从泗阳的里仁集、程道口一带向西偷渡运河,随后占领新四军第四师所在的淮北抗日根据地山子头、盛圩( 今属江苏泗洪) 一线。
3月15日,陈毅与饶漱石、张云逸、赖传珠研究驱逐韩部的部署,决定先发制人,在韩德勤和王仲廉未会合前,先集中兵力歼灭韩部。此次战斗以彭雪枫的第四师为主,第二师第五旅和第三师第七旅参战,由彭雪枫、邓子恢统一指挥。不过,从统战和政治角度考虑,新四军还是先派人慰问了韩德勤部。
3月17日晚,陈毅即命令新四军第四师主力在第二师第五旅和第三师第七旅的配合下,对盘踞在山子头一带的韩德勤部发动进攻,战斗至18日中午取得胜利。
在战斗发起前,新四军军部已致电第四师,表示战斗发生时最好让路,使韩德勤和随从人员逃窜,如韩德勤被俘,立即礼送出境,否则难以处理,政治影响也不好。
但意外的是,韩德勤被俘后自己承认了身份,不愿离开,要求谈判。就这样,新四军就面临如何与其谈判、是否尽快释放的棘手问题。随后,陈毅立即将攻打韩德勤部经过、王光夏被当场击毙及韩德勤被俘情形电告毛泽东,并请示对韩德勤的处置办法。
毛泽东指挥处置韩德勤
3月23日,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会议讨论释放韩德勤问题,决定:如韩同意向西去,则发还一部分人枪就地解决问题;如韩不同意西去,则暂留一时期,待国民党表示态度后解决。
3月25日,陈毅由新四军军部到达第4师师部,主持同韩德勤的谈判。27日,陈毅致电中共中央,建议在蒋介石对韩德勤问题下决心之前,主动送韩出境。2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张云逸、饶漱石并转陈毅,同意按陈毅二十七日来电所提办法处理韩德勤问题。但无论如何必须与韩德勤订立一合作抗日密约,方不上当。
4月1日, 彭雪枫与吕汉劲签订了 《新四军陈毅军长与韩德勤副总司令会谈备忘录十条》。这是韩德勤私下与新四军达成的秘密协议,所以第十条特别规定:“本条款双方均应绝对保守秘密,未得双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片面废弃或泄露公布。”同日, 陈毅设宴礼送韩德勤。席间,陈毅表示同意发还韩德勤一些人枪, 继续承认他是江苏省主席,并且应允在淮北划一个乡给韩德勤驻扎。
韩德勤苦笑着说:“一个乡是不是小了点。”陈毅说:“1940年江南新四军开进苏北抗战,没有立足之地,你省主席连一个村子都不给。 我们可不那么小气哟,开口就是一个乡。”
韩德勤窘迫无言。席后,根据陈毅指示,新四军交还韩德勤400多人、300多支枪以及一部电台。缴获韩德勤的收音机、貂皮大衣、钢笔都发还给了他。陈毅还特别给了韩德勤8万元作为活动经费。
捉放韩德勤事件,新四军先发制人、消灭韩部,军事上采攻势; 后又将俘虏的韩德勤主动礼送出境,维护其国民政府江苏省主席的地位,缓和国共关系,政治上采守势,与重庆举行的国共谈判遥相呼应。这是中共在维护统一战线过程中,在斗争中求团结的典型案例。
此事件在华中日伪、国、共三方军事和政治长期交锋过程中具有转折意义。1943 年后,国民党军在苏北的力量与影响越来越小,新四军在敌后获得更大发展,政治上日益成熟,根据地逐渐巩固,最终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
参考文献:
吴敏超:《捉放韩德勤:新四军的战略与策略》
刘小清:《新四军捉放韩德勤纪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