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产品在创新的时候,最常见的错误就两点:“不听”和“照做”。
不听,指的是和用户接触得太少。
照做,指的是用户说什么,就做什么。如果这样的话,那还要产品经理这样的岗位做什么呢?我们直接让工程师去实现用户的需求就好了。
“人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摆在他们面前。”
不去理解用户不可以,盲目顺从用户也不对,那么到底该怎么破局呢?
用Y 模型,它背后的一句心法就是——用心听,但不要照着做。
产品创新的解题思路:Y 模型

“节点 1”代表的是用户需求场景,经常被简称为用户需求。这是起点,是表象,是表面的需求,是用户的观点和行为。
“节点 2”是用户需求背后的目标和动机,是用户言行的原因。不过产品经理在思考用户目标时也要综合考虑公司、产品的目标。
“节点 3”是产品功能,是解决方案,是技术人员能看懂的描述。
“节点 4”是人性与价值观,或者说是用户心智,是需求的最深层体现,是需求的本质。
Y 模型的不同阶段,各自需要回答一些问题,可以总结为 6 个 W 和 3 个 H。
“节点 1”这个阶段的问题主要是 Who(目标用户是谁)、What(需求表现为什么)和 Where/When(何时何地,什么情况下)。
“节点 1”到“节点 2”和“节点 2”到“节点 4”这个阶段,对应的是对用户需求的层层深入。这个阶段要回答 Why 这个问题——要不停地往下深入挖掘需求,了解用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言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目标和动机。
“节点 4”到“节点 2”再到“节点 3”的过程中,你要想清楚 How——也就是要想清楚问题应该怎么解决。这个叫浅出,先深入后浅出。我们对用户需求理解得要深,这叫用心听,但是给用户呈现的解决方案要尽量简单,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用户,这叫不照着做,给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最后的“节点 3”中,要回答 Which、How many、How much 三个问题。Which 是指选哪一个方案,做哪一个功能,这背后其实是对价值的判断,比如怎么评估性价比和优先级。How many 是指这一次做多少个功能,考验的是对迭代周期,产品包大小的把控。How much 原意是多少钱,这里引申为多少资源,是对时间、金钱、团队等资源的评估。
案例有福特汽车、微信游戏、生活中的家装需求等。
小结
“初创团队要做的重要事情只有两件,一是和用户交流,二是开发产品”。
创新会面临两大风险:一是市场风险,产品有没有人需要;二是技术风险,能不能把东西做出来。
和用户交流,就是 Y 模型的前半段,是解决市场风险,对应的心法就是用心听。
而开发产品,就是 Y 模型的后半段,是解决技术风险,对应的心法是不要照着做。
所以,如果这一讲只有一句话的话就是:用心听,但不要照着做。
补充阅读:《黑客与画家:来自计算机时代的高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