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藜芦

好的学科专业是好的行业的敲门砖
“选一个好学科专业, 才能收获一个好行业!”
当初高考填志愿时, 学校老师们这样对我们说。
高一时理科偏强的我, 高二时仅因为一位帅气学长的“学文科可以当官”的话误选了文科。
所以高考后唯一能选的专业也就是自己考得最好的学科了一—英语!
好在90年代英语专业的竞争远没有今天的强烈。那时能把英语的学好的学生并不多, 特别是对于那些来自偏远山区贫困地方的学生而言。
我记得自己初一时的第一位英语老师是一个很严厉的民办老师, 他手里总是拿着一把尺子。
他属于是自学成才的那种老师,小镇里就他一个人会讲英语。
“Shidangshidang ”他会说,我挨过几次尺子之后才明白他让我 Sit down (坐下)。
多少年后,我还在纳闷我那不知从哪里来的语言天赋, 高考英语竟然还拿了个全地级市第一名!
至于对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历史/地理知识, 当时打死都是记不住, 现在也还是不行。
也是拜英语专业所赐, 我后来才有了机会出国深造的。

但说句大实话, 在国内大学里学的那点专业知识真的只算得上是蜻蜓点水。
还记得当年快大学毕业了,看BBC新闻仍旧只能听懂一半的意思,偶尔难得有机会 和老外交流时也词汇贫乏得很。
我去了国外才知道自己的专业是拼不过别人母语的, 所以才改行学了天赋排老二的数学。
咬牙苦读了五年后, 专业文凭到手了,同时还收获了要求很严格的教学硕士。
数学这个专业, 是英国很缺乏的。政府为了吸引人才,入职第一天就会给你来一个“Golden Hello”的见面礼, 5000英镑哦!
我也是这样开始了自己在海外的全职教师生涯的。
国外的学生都个性比较自由,有的家长还很护短。 虽说我这个大山里出来的孩子天性比较“皮实”, 而且通过五年的学习和生活, 英语的毛病一般人是挑不出, 我也还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站稳讲台的。
记得第一次站在学生面前时, 二十好几的我, 双腿和声音都是颤抖的。 而和我同时入行的两位年轻的老师一学期没到,就被学生给气得辞职了。
其中的那位法语老师还被学生锁在教室后面的储层室是哭过好几回的呢。
所以说,大学所学的专业只是一个行业的敲门砖而已,专业水平必须在实践中一步步提炼。
在讲台上摸爬滚打数十年后,我自然还是积累了不少中外的教学经验的。 在外行眼里我或许已经很权威很专业了, 可我心里知道, 自己在教育方面不懂的和做得不够尽善尽美的还有很多地方。
虽说我相信自己的专业精神和专业水平, 但从不敢把自己当专家看,因为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
在我的理解里, 专家的水平应该是:
登峰造极:厉害的已经到了极点,差不多无人能及了!

专业是能把某种工作做到非专业人士达不到的标准
21世纪,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隔行如隔山绝非虚言。
聪明的人还是应该学会对不同的专业存有应该有的敬畏之心。
比如一个经济学的博士, 他在自己的领域里肯定是优秀的, 但在买房的问题上, 他懂得就没有一个专业的房产经理人多。
而一个专业的房产经理人在经济学知识方面, 从大概率上讲肯定比不了那位博士生。
一个普通的工人偶尔还会要去餐厅品尝一下别样的大餐味道,因为专业的厨子做饭的水平应该比她要高, 尽管她自己也会做饭。
.......
一个非专业的人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里是不容易达不一种专业水平的。
一方面因为我们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去学习和掌握很多领域的技能或技巧,甚至说是行业套路。
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掌握自己不擅长的专业知识,因为分工越来越精细,我们一般人能做好自己的专业, 享受其他行当的专业服务就可以了。
恰如亚当.斯密的名言:“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

专业的事还是留给专业的人去做!
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形容一个人专业很厉害的成语, 比方说
以一当十:一个人可以当十个人使!
再比方说我们课本里曾学过的,
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把一件事情做到全面,深入,乃至挖地三尺,这就是专业。
很多时候人和人的差别,就体现在简单的事情是否能做到极致。
所以说, 如果我们同时都对一个人的评价是”某某某很专业”的话, 那么这个人的职业水平应该是和比较高和得到了大家的肯定的。
人生在世, 应当有所专业: 农民则商议耕稼;商人则讨论货财;工匠则精选器用.....
虽说只有少数人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可以做到专家的级别,但行行皆学问,人人可专业。
专业的事留给专业的人去做, 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励志在自己的行业里达到应有的专业水平!

27/5/2020
冬日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