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叔上大学时经常参加辩论,而且而是一次年度辩论赛的最佳辩手。
其实辩论这事儿,70%靠准备,30%靠应变。
我记得当时我们辩论的主题是:《社会关系中的诚信靠自律》
双方抽签,我们抽到正方,也就是说我们要维护诚信靠自律这个观点。
其实这个题目出的很烂,虽然这个主题多少还有些争议,但是主流观点是支持反方的,如果对方花点心思准备充足,我们必死无疑。
我是二辩,提前设计了一个小花招。
正当大家焦灼在很宏观的层面时,我突然提出一个问题:
“对面的同学,你们来参加这次诚信的辩论,是自己的主观意愿?还是有人逼你们来的?”
这个问题无论对方怎么回答,都会落入陷阱。
他们的主辩明显意识到,只要说是主观意愿,就意味着自律起到了作用。
于是他犹豫了一下说,是教授逼他们来的......
那个教授正是评委之一,我目光扫了他一眼,看到他笑的很尴尬。
我紧接着说:“哦,不是自愿的?那么你们就不是诚心诚意来参加辩论的喽”
我面向观众说:“大家想想吧,一个不诚心的人来谈诚信,他的话有几分可信呢?”
那时台下一阵骚动,只记得那辩手很苍白的回应了几句,就坐了下去。
最后评委评分,我们比对手略高一点。
现在想想,我当时论述有很多毛病,逻辑上有瑕疵,推论时还偷梁换柱。
可是,你要知道,那么紧张的辩论现场,大家也都是嫩茬子,谁能有那么快速的反应?
所以,双方的对决中,如果对方比你占据优势,最好的办法是,把他拉到一个他没有准备的境地,让他犯错,机会就来了,你甚至都不用做的多好。
这个观点,先打住了,以后会匹配其他案例,展开表达。
这说个只为了表述题目的前半句,还想说说后半句,“我为什么不喜欢辩论”了。
原因就是,“辩论”在大多时候给你带不来任何的好处。
请注意我说的是“大多时候”。
如果把“辩论”当成表演,呈现在众人眼前,对于辩论的赢家还是会得到好处的,比如说名声,让世人崇拜你的睿智。
比如《理想国》一书,那就是苏格拉底的辩论集呀,所以他成了先知。
比如崔永元,那真是个辩论高手,要不然受到众人爱戴,所以他成了公知。
还有奇葩说上的那些人。
当然,你不可否认,这些人只是一小撮。
而且,如果他们日常说话都这个模样,可能早被打死了。
还有一些场合,比如打官司;
比如一些行业,比如律师;
这些都是需要辩论的。
而在很多时候,辩论则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年轻时,我犯过不少此类错误。
比如一开始做销售时,客户质疑我们的服务和产品,我便运用了排山倒海的辩论述,把对方辩驳的哑口无言。
但是,我赢了辩论,却丢了那单业务。
再比如,我第一份工作,老板是个霸道的人,有一次开会,他让大家畅所欲言给他提意见,我一口气提了三个。
最后一个有点扎心,老板很严厉的驳斥了我,我有理有据的进行了辩论,我发誓讲的绝对客观。
可是,老板却吼我懂个锤子。
你看,表演是一会事儿,日常却是另一会事儿,没有人会喜欢自己的观点被推翻,哪怕是自己也意识到的错误,他宁可自己去推翻,也不希望你动手参与。
而且,更多人根本不接受理性的说服,哪怕苏格拉底再世,也会被这些人说成,你懂个锤子。
就像很多喷子的留言,我很少去反驳,因为我文章中已经写得很清楚了,你能接受自然能接受,你不接受,也很难被说服。
难道我的文章不是为了说服不同观点的人吗?
当然不是,我只是为了和我相同观点的人,不被说服。
我只为了那些坚持理性客观的人,看到同样观点的文章,心存“原来还有人和我一样”的想法,这样他们就不至于淹没在愚昧的洪流之中,这样他们就不会轻易被改变,这对我来讲就够了。
而且,正如“与恶龙搏斗,终成恶龙”所说,避开与喷子的纠缠也能避免被同化,毕竟进入他们熟悉的战场,你很难占到便宜。
所以,上文提到的辩论赛的故事,对于对方辩手最佳选择是什么呢?
因为是这样回答吧:“你提的这个问题与主题无关,我们拒绝加答。”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