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429263/cb844c16341120f6.jpg)
“你知道温故而知新的意思吗?”正在读苏东坡巜少年游》时,孩子他爸突然问一句。
“明天再说,现在我读我的书。”读书沉浸其中,那种对自我习得的自由,与作者共同完成的情感交流,让自己的生命似乎更加丰沛。
存在主义的有用无用论,而我只在单纯的文本美感的有限中寻找无限可能。技能用以谋生,知识是回馈自己让自已做自己的主人。以前喜欢读外国文学,那种强烈的情感外露不用你去揣摩,文本中直接表达(这是否与他们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有关,我认为有),读来很酣畅,很淋漓。现在,居然喜欢读中国古典诗词,那种幽微之处,常常蓦然回首之感。即便同样的七情六欲,但每个人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在这样的读书中,我们实际上是读百科全书,是读自己。
少年游,不说韵和字数,单单词牌名,就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我个人以为,少年充满想象,向往,壮志,气魄,一些积极向上(即便哀愁和烦恼),游,流连。
润洲作,代人寄远。交代写作地点(此时你会去了解作者的生平),代人寄远,代谁?寄远,因思念远方的人而作的离情词,那到底又是怎样的情怀,作者不是感同身受又如何代人?有他人,也有作者自己。边读边有很多问自己的问题。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如杨花。起首,看似交代时间,地点,当时的情景,可是离别之情的思念,含蓄,一往情深全在字里行间,时间是去年,相送一程又一程,你我之间,一路多少的叮咛,多少的不舍,余杭门外,都已经到了城外,飞雪如杨花,雪花象杨花(柳絮)一样,是真的天气还是离别的心情(雪花,冬天的寒冷,本来不该出门的,那种不当别而别
,一个人离别后的寂寞谁来倾听?)那种漂泊(柳絮的漂泊),那种留(柳→留)恋,依依不舍,一个多情的人跃然纸上。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今年的春天都过了,柳絮象雪花一样飘舞,却不见你归来。当归未归,春的流逝,是女人的青春,是大好的共处时光?柳絮都己经象雪花一样飘散飘落,怎不叫人牵肠挂肚,哀愁中的一丝丝哀怨,你还不回来,哀怨中又是份浓浓的相思,一往情深。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这样的相思,这么的深情,具化到,借酒消愁愁更多,孤单单,一个人,从去年到今朝,从白天到夜晚,那份思念,那份深情无法排解,坐立不安,只好一个人卷起珠帘邀请天空中那轮明月诉衷肠,可是风依然透过窗纱吹进来。无奈的相思苦呀。
恰似恒娥恋双燕,分明照,画梁斜。嫦娥在月宫中孤寂思念丈夫后羿,此时作者替自己妻子而作的?燕子,成双成对出入归巢。恰似嫦娥在月宫中思念自已的丈夫后羿一样,用他的光辉与柔情斜斜的洒向画梁上的归巢互相依偎的双燕。多么美的画面,即便相思之凄怨,形影相吊,寂寞,婉约,含蓄,婉转。作者何不是那个温柔体贴,情到深处情更浓的妻子呢?
文本单纯的美感滋养你原本情感的丰沛而更加丰沛,细腻,同理心。仿佛那个多情的作者就在你眼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