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籍和影视作品中,看到远漂的老年人总是想回到故土,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也在无数个生离死别的故事里听到逝去的人,在意识到自己将要离开的时候,说想回家。
家的定义有很多种,年龄、地位、收入和经历、感受、体会不同,都会有不一样的答案。家是一张床,让我们疲倦的身体和疲惫的灵魂休息的地方;家是终点站,不管我们的船扬帆多远,那盏守望的灯塔是经历风雨后归航的方向;家是灶台,五味杂陈铺满我们人生的道路,酸的醋、苦的盐、辣的酒都尝遍之后,总会在清理扫除的时候,看到洒落的白糖。
人越老,对家的概念就越清晰。
步入不惑之年的自己,对家的感受也不一样。早些年的春节,觉得从三十开始到初八去各个亲戚家混吃混喝是一件过年时很开心的事。如今不知道是自己老了,还是心定了,今年,特别想在家过年,特别恋家。
多年来,除夕夜从舅舅家吃完年夜饭回来,从窗子往里望,厨房里跳动的烛火发出暖黄而微弱的光将厨房装点得像一个温馨的小屋,一直萦绕在屋内的檀香燃烧时冒出的青烟久久不散,像回家过年不肯离去的亡灵,盘旋在儿女子孙的心头,撩拨了眼泪,泡发了思念。
以前觉得过年就是一帮人不断变换场地的吃吃喝喝。现在才发现,在东西南北各自忙碌了一年的家人能够聚在一起,在餐桌前摆放整齐的桌椅间谦让座位、在饭桌上前后左右的礼让间添饭夹菜、在烟味酒气里忆苦思甜谈笑风生,才是过年时大家不远万里、放下手中生计回家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餐桌前团圆的真正目的。
一年中,母亲最重视的,便是每年一次的家宴。
这一天是一年里厨房最忙碌的时候。从早上到菜市场买菜,到回家后的选、摘、洗,切、剁、砍,煎、炒、炖,无不细致入微、亲力亲为。
如今母亲年迈,大勺也慢慢的转移到我的手上,小打小闹的炒惯了家常菜的自己,对于这样二三十人的宴席,还是心存顾虑,更不敢掉以轻心。家宴不仅仅是提供一餐饭菜,更包含了母亲倾注在其中的浓浓情谊。没有燕鲍肚翅、也没有山珍野味,简单的素菜和滋补的清汤,也能使一家人在席间发出赞美声,和着热闹的气氛与喜庆的氛围,年,便像砂锅里的汤水一般,仅靠文火慢炖,也能热烈而滚烫起来。
曾经劝过母亲,说她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就不用每年都叫家里人来吃饭了。母亲说,外公外婆去世后,她是家里最大的,就相当于父母。一年到头,即使没有什么,也总要叫家里人聚聚、吃一餐饭,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能在一起。
一帮人,不为一己私欲、炫耀攀比、功名利禄、权势地位、仕途前程的坐在一起吃饭喝酒、聊天谈笑,便是一家人。不管是贫穷富贵、伟大平凡,我们都包含在这个家庭里,用彼此间血浓于水的情感,弥补在外摇摆和飘荡了一年后,我们在各自忙碌的生活里对亲人平日关爱的缺失,也用新生命和新面孔,填补那些年不断逝去的亲人留下的空白。

2014年2月8日 于隆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