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一场疫情,导致我们返校上课。但是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一下,我们老师就又有了另外一个身份--主播;课堂也换了一种方式:云课堂;授课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线上授课。除了最初几天的手忙脚乱, 更多的是学生宅在家里,能够线上看见老师,多了一分激动;老师将更多网络工具运用的得心应手,与时俱进,多了一丝成就感;家长在疫情初期的担忧无奈,多了一些安慰和接纳!
今天我们学习了近8个小时的《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创新,从线上教学到混合教学云论坛》,我发现关于线上教学、云课堂还有那更深层的教育意义。有专家甚至说疫情期的在线教学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教育实验,也是近300年教育教学的重大变革!线上教学重塑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改变单调的、单向的传授方式,需要老师更加尊重倾听和理解学生的声音,老师需要积极的鼓励指导学生的参与,通过线上授课,老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表现判断、认可、接受学生的差异。而网络课程的最大的也就是最根本的目标, 应该是从学校教育走向广泛的教育,从标准化的教育走向个性化的教育,让我们的教育面向每一个人,适合每一个人。
如何让网络教育适合每一个人呢?这就需要借助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引导能力,让学生有智慧的玩儿,玩儿出智慧,让学生有道德的玩儿,在玩中完善道德,带着对美的追求去玩,在玩中提升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玩中学会像科学家那样思考,像工程师那样发明,像艺术家那样创作,像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那样成为国家的“智库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在1665年,英国发生了鼠疫,导致剑桥学校全体放假,然而牛顿的一生最神秘也是因为,从1665年7月到1666年底的18个月,在这18个月里,牛顿在好几个领域都做出了划时代的发现,这些发现构成了他后来半个多世纪的全部智力活动的核心。我想,那18个月的假期,对于每个学生都是公平的,为什么能够独独成就了牛顿呢?我们不得不思考教育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如何让孩子的兴趣点或特长得以深入发展?疫情对学校教育按下了暂停键,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这段时间能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无疑对那些有兴趣、爱探索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成就。面对疫情,我们真的从心理上准备好了吗?
“停课不停学”各个省都有不同的应对。河南省组织了省内优秀老师开展了“名师课堂”。每节课由刚开始的30分钟,缩短到现在的20分钟。名师课堂最大的优势是名师集群,精品共享。那么名师课堂下,我们老师应该做什么呢?说实话,仅仅二十分钟的课堂不太能讲清楚本节课的重难点 ,而且大量的朗读、书写无法在课堂上完成。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将重心转移到关注学生如何“学”,钻研如何“导”,如何才能将名师课堂和课下辅导有效结合。那么疫情下老师的教研“研”什么?也显得尤为重要。
在云论坛上,有很多学校的校长讲到他们学校的具体做法,有很多是我们正在做的,也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比如:小先生制互学,让孩子来当小先生,可以让他们来担任老师的助教;可以让他们来分享所学内容或阅读感悟,还可以让他们做自我展示。这样会极大的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作为班主任,我们还可以“家校互动传品格” ,近期,我们每个老师都和孩子们进行了联系,我采用和孩子们视频聊天的方式做沟通。和孩子聊聊在家学习情况,阅读情况和孩子们身体锻炼的情况。通过这样的“家访”形式,我发现一部分孩子在家自律性很强,能够坚持阅读,各方面习惯也都特别好。但是有一部分孩子在网络课程期间就不幸沦陷了,不自觉的就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缺乏自律,作业也敷衍了事,甚至不提交任何作业。其实究其原因,一部分是由于老师没法面对面、时时刻刻去提醒孩子,由于现实的距离,老师的威严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或者威慑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孩子改变不大。但是根本原因在于家庭教育。家风、家训显得尤为重要!这里作为班主任可以调动部分优秀家长来写教育故事 ,来引领班级家长学习家庭教育。还可以开始家长课堂,让家长来开讲座,一起探讨家庭教育的问题。
线上教学大势所趋,在云课程期间,我们其实还有很多思考,可以有很多想法去践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