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美文
天才的记忆机制——究极奥义

天才的记忆机制——究极奥义

作者: 红尘一刀 | 来源:发表于2023-05-01 20:18 被阅读0次

    本章是《考试脑科学》的最后一章,作者池谷裕二要放大招了,关于记忆的终极秘密终于浮出水面。

    先做一个实验,你试着回忆一下过去的记忆,看看都能想起什么来。

    如果猜得不错,你一定是首先想到一些亲身经历的事情,比如被老师表扬,和父母吵架,第一次表白,被甩等等。当然你的头脑中不止这些,还有如数学公式、历史知识、英语单词等等。但是你不会首先想到这些,这些信息需要一定的条件或契机才会想起。

    下面用术语来定义这两种记忆。那些能轻易回想起来,也就是与自己过去的经验相关的记忆称为“经验记忆”;那些缺少契机就难以回想起来的知识或信息类的记忆称为“知识记忆”。

    遗憾的是,为了应对各种考试而必须掌握的知识基本都属于知识记忆。所以应对考试的有效方法就是把考试内容变成经验记忆而不是知识记忆。经验记忆的优点不仅仅是更容易记住,而且同样也不容易遗忘。

    终极武器之联想

    所谓联想,就是把需要记忆的内容与个人信息或周围环境关联起来。即使是单纯的知识记忆,如果能做到关联其他事物,其性质也会变得类似于经验记忆。

    这种把想要记忆的内容与其他内容关联在一起的方法叫做联想记忆法。这是一种简单且非常有效的记忆方法,也是很多“记忆大师”依然在使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联想将事物逐一关联,使知识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我们称之为“精致化”。

    作者在这里做了一个比喻,“精致化”就是通过道路使多幢单独的房子连接成小区,再让多个独立的小区连接为城市。一个知识与其他信息的连接越多,就越容易被想起来。

    联想就是发挥想象力,而想象这种行为还能强烈刺激海马体。其实谐音记忆法就是一种联想。有人把谐音法当成歪门邪道,其实大可不必,谐音法可以帮助记忆,并不会对记忆造成干扰。

    有一种快速记忆无规则数字的方法就是把00-99的数字进行编码转化成具体的事物,然后通过编码进行记忆,用这种方法可以轻松记住几十位乃至几百位无规则数字。而对99以内的数字进行编码,大部分都是使用的谐音,例如13(医生)14(钥匙)15(鹦鹉)92(球儿)65(尿壶)等。熟悉编码后,再通过联想编故事的方法,普通人也可以在几分钟内记住几十位无规则数字。

    终极武器之输出

    形成经验记忆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你想记住的信息讲给别人听。这也是记忆的终极秘密之一。你可以把需要掌握的知识讲给家人或者好朋友、同学等愿意听你讲的人听,要是实在不好意思,也可以假装讲给别人听。(例如对着布娃娃、墙或者空气讲)

    这其实就是著名的费曼学习法,教别人是最好的学。因为在讲给别人听的时候会很容易发现自己哪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哪个地方记得不牢固,之后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其实把相关知识写下来,也是一种输出。就像我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已经把这章看了好几遍,但是写的时候还是有些地方很模糊,我就回去再看一下,等我弄清楚,写出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已经对主要内容理解得比较清楚了。

    总之就是要把你想记住的知识输出,不管是讲出来还是写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逐渐加深对这个知识的理解。所以,如果小孩放学回来给你吧啦吧啦讲一堆今天学的东西,一定不要嫌烦而制止他,能讲出来说明他学明白了,而且讲一遍也会记得更牢,要是你再能恰当地提出疑问那就更好了。

    经验记忆也有缺点,它会逐渐转化为知识记忆,这是因为最初的知识也是来自经验。所以,为了防止需要的信息不被忘记,就要经常讲给被人听。这又回到了开始讲的那个重点——适当的复习。

    听觉与记忆的关系

    听觉与记忆的关系。声音也会帮助记忆。前面说讲东西给别人听有助于记忆,声音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因为演讲要发声的。声音能帮助记忆的原因是,在动物演化的早期乃至近期,都极大地依赖于听觉,视觉变得发达只是近期才发生的事。实际上,猫、狗等动物的听觉能力要远远高于人类。

    我们通过声音的音色、强弱、旋律等来进行记忆。一个明显的证据就是,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年,我们仍然可以记得小时候学过的儿歌,比如《丢手绢》《小草》等。但是,如果不是按旋律唱出来,二是让你单纯背诵歌词,恐怕就要费点劲。这一点用在其他你熟悉的歌曲上面也一样,不信你可以试着找一首熟悉的歌曲,不想它的旋律背一下歌词试试。

    知道了听觉对记忆的作用,就可以在学习时通过声音来刺激记忆,条件允许的话,在背诵的时候可以背出声来。

    另一种记忆类型

    其实,除了知识记忆和经验记忆之外,还有一种更深奥的记忆,称为“方法记忆”。这种记忆大家也很熟悉,我们一般称为身体记忆或肌肉记忆的东西就是方法记忆。可以说,大部分和动作有关的技艺都是方法记忆。像骑自行车、开车、游泳、跳绳、打牌等等,都是依靠方法记忆的方式学会的。

    方法记忆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它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记忆。第二,方法记忆非常牢固,难以遗忘。

    这两点是很容易理解的。比如你很久不骑自行车了,但是有一天突然要骑,你依然没有忘记怎么骑;很久不打牌了,但是你并没有忘记打法。这些东西学会了就很难忘记。而且这类技能只能在实践中自然而然,不知不觉的地学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现在我们知道了三种记忆类型:经验记忆、知识记忆和方法记忆。书中给出了一个“记忆三兄弟的金字塔结构”图。最下面一层是方法记忆,中间一层是知识记忆,最上面一层是经验记忆。越靠下,记忆就越原始,对于生命存续的意义就越重要。而越靠上的层级就越是得到了高度发展并具有丰富内容的记忆。

    记忆的类型会随着年龄发展而变化,出生后的几年里,方法记忆比较发达;学龄前到初中前半段,知识记忆比较发达;初中后半段开始,经验记忆开始占据优势,知识记忆能力开始下降。

    所以小学阶段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到初中后半段和高中阶段也用这种方法就行不通了。所以要适应脑的发展变化,及时改变学习方法,才能继续高效地学习。

    方法记忆——终极奥义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用了3节的篇幅对方法记忆进行了详细说明。方法记忆非常深奥,又被称为“魔法记忆”,是记忆最终极的奥秘。

    上一章讲的“学习迁移”,实际上就是用方法记忆把知识相互关联而产生的结果?不论哪个领域,我们想要学会该领域某一部分的内容,不仅要学会这部分知识,还要掌握理解该领域的方法。这种“理解方法”就是方法记忆。真正掌握某个领域,并非指仅学习了该领域的知识,而是自然而然的掌握了对该领域的方法记忆

    我一开始也没太理解这句话,在读了五六次以后,突然意识到,他是不是在说要达到知行合一?或者是要把知识内化?也许像佛教讲的一些不可说的东西,只有证到了才能知道,否则就无法理解。

    书里举了日本将棋和国际象棋的例子。将棋或象棋大师可以在比赛后屏记忆复盘。不仅如此,他们甚至可以不出差错地回忆起过去几十局棋的棋谱。哪怕是看了其他人的比赛,他们也可以复制下来。

    我们可能对将棋和国际象棋不太熟悉,在国内,也有厉害的中国象棋或围棋的棋手,可以凭记忆复盘以前的对局,也包括观看过的别人的对局。曾经有不少象棋大师下盲棋同时对战十几位甚至几十位棋手,而所有的棋局不乱,这也算惊人了吧。

    这在外人看来,这些中外棋手似乎都是记忆天才。然而作者却认为,他们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这些棋手在记忆过程中不仅使用了知识记忆和经验记忆,还使用了方法记忆。他们会先把对局中的盘面模式化,然后再记忆,或者说,他们无意中找到了对棋谱进行分类和分析的“规律性”。

    而关乎这一点的证据就是,哪怕是大师,也不能完全记住那些在对局中绝对不可能出现的模式,例如一个不懂棋的人随意走的一步。因为此时他无法使用通过经验累计而形成的方法记忆。

    作者还认为,擅长数学的人所说的答题直觉,也是把问题模式类型化形成的方法记忆在起作用。没有平时的持续努力形成的方法记忆,直觉就无从谈起。

    作者说,虽然他在写一本有关记忆的书,可是他实际上连九九乘法表也不会背,他只会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这三句。可是这并没有影响他的算数,他不用背乘法表,也能算出乘法表中其他算式的结果。他使用的是一种只处理10倍、2倍和1/2倍的方法。

    作者说,其实这种方法与“乘10”、“乘以2”、“除以2”完全不同,不必做乘法和除法,只需要把数字翻倍或减半,加个0或减去0。

    比如求6×8,他会用如下算法

    6×8
    =6×(10-2)
    =6×10-6×2
    =60-12
    =48

    6×8
    =(5+1)×8
    =(10÷2+1)×8
    =10×8÷2+1×8
    =10×4+8
    =40+8
    =48

    虽然算式写出来好像很麻烦,但是作者可以瞬间得出答案,因为他已经熟练掌握了这种方法。而这种方法的优势还在于,它不仅可以计算乘法表中的算式,还可以进行推广,用来计算更为复杂的算式。比如23×16可以按下式计算:

    23×16
    =23×(10+6)
    =23×(10+10÷2+1)
    =23×10+23×10÷2+23×1
    =230+115+23
    =368

    乘法表属于知识记忆,有效范围只在九九以内,而方法记忆却可以用于其他相同逻辑的计算中。作者把这种现象叫做记忆的膨胀。方法记忆的记忆量很少,而且不容易忘记。

    作者认为:记忆量本身没有任何意义,记住知识的应用方法,即如何灵活应用脑中储备的知识要重要得多。作者希望大家能把更多的力气用在方法记忆上。

    为什么要持续努力

    作者在最后一节说明了人为什么要持续努力。作者先说明了人为什么可以称为天才的问题。

    假设我们记住A并理解了A的方法,也即形成了A的方法记忆。当我们在记忆新知识B时,由于学习迁移的作用,A的方法记忆就会辅助记忆B知识,使B知识的记忆变得更容易。B的方法记忆也会保存下来。这时,B的方法记忆又会反过来加深我们对先前学过的A的理解。一但记住了AB,就会产生4种效果:A、B、从A看B、从B看A。

    作者认为,如果像这样不断记忆新知识,记忆效果就会呈指数增长,在某个阶段开始突飞猛进。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假设大家现在的成绩是1,目标成绩是1000。为了达成目标,大家拼命学习。经过努力,成绩达到了32。这时很多人会想,都这么努力了,与目标1000相比,只比起点高了一点点。

    这时很多人就会感到烦恼,明明很努力了,怎么才取得这么点成绩,然后看着那些1000以上的人,不禁感叹,他们真是天才啊。很多人还可能因此变得沮丧,放弃努力。

    其实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持续努力提高成绩,32与1000的距离并不是想象中那么远。32,64,128,256,1024……,只要再持续努力一段时间,很快就可以超过1000了。

    如果继续坚持学习,我们就会感到犹如眼前的迷雾突然散开一般茅塞顿开,这大概就是一种类似“顿悟”的心境吧。

    脑的特性说明,通过持续的学习,可以在某个时刻“突然爆发”,而在爆发之前,会经历一段“暴风雨来临之前”般的宁静,要耐得住寂寞,才能看得见彩虹。

    拖延了这么多天,《考试脑科学》这本书的学习总算全部结束了,但学习的路才刚刚开始。把这些知识变成经验记忆,形成方法记忆,真正内化,自然应用到生活学习中,才能算是入了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天才的记忆机制——究极奥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huv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