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因为,我又踏上了久违的阅读之路。
炎炎夏日,四个多小时的伏案阅读,犹如一股清风,拂去半年来的焦躁不安。对照着于澜教授的文字,我认真反思,仔细查找自己的问题所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与变革的关系
我不是有发现的研究者和有创伤能力的变革者,我只不过是他人经验的照搬者和教育变革实践的操作者。比如说,我在一开始阅读全国教育名家于余映潮老师的著作时,只会生搬硬套他的“板块式教学”,只是为了模仿而模仿,没有创新力。读了于澜老师的文字后,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教无定法。今后,我将继续汲取他人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反思,早日寻找到自己的教育天空。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我是点亮学生心中的“启蒙者”,学生才情、智慧、人格发展不可替代的“助成者”。2018年,送走的那一届学生,我长长舒了一口气。真心话,带这届学生太累,因为班级里的孩子非常有个性。其中,蒋星宇、王明淇俩孩子尤为突出。一个桀骜不驯,一个闭口不言。他们常常不给任课老师面子,甚至有一次直接旷课,跑到寝上自习。我知道,只有帮助他们在自我中体悟、生成、确认,才能将孩子引上自我觉醒的道路。于是,我跑到寝室,抓住他们的心理,跟他们促膝长谈。一个多小时的聊天,不知道是哪句话触动了他们。那次后,他俩真的再也没有旷课。就在前几天,那个在我面前从不说话的的蒋星宇,竟然主动给我打电话。他在电话那头告诉我,他已经被西安交大录取了。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幸福。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有句名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三、教师与学科的关系性质
目前而言,我只是学科知识而简单传递者,学科能力的反复宣讲者。我非常渴望转换自己的教学观念,也曾做出过一点点的努力,想把学科知识激活,让学科内在的生命潜能呈现出来,让学生最大化的受益。但是,由于自己知识水平有限,没有做出个性化的创造。我想,在对于学科的理解上,还是应该多多读书,与学生实际结合,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就像周群老师所推荐的那篇文章说的那样,一切的伟大都来源于把自己的事情认真、坚持、做透,能做到这样,就是在践行真正的长期主义。(引网络用语)
四、教师与自我的关系
我不是自觉选择职业的责任人,但我却是一个不断自觉提升德行才智的发展者。从当初父辈帮我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到我把教师当做一种生存的手段,再到后来,我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河南省长垣县语文教研员李慧香老师,我开始大量阅读与大量写作,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发展。
不曾好好读书与写作的日子已经太久了。今天,是周群老师老师又把我唤醒。感谢之余,更多的是暗下决心,在当下这个千年难遇的大时代里,我要勇立教育潮头,争做一名优秀的弄潮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