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怎样训练贝叶斯
学者格尔德·吉仁泽(Gerd Gigerenzer)在新书《风险与好的决策》( Risk Savvy: How to Make Good Decisions )中说:
贝叶斯推算本来就很简单,不要说哈佛医学学生了,就是小学生也能算对,关键就在于要改变算法。
吉仁泽是德国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适应性行为和认知项目的主管。他与诺奖得主卡尼曼互相尊重又长期争论。卡尼曼是位心理学家,获得的却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因为他将诸多人类心理上的认知偏差引入经济学,激发了整个经济学行为转向的大潮。
卡尼曼认为人有许多认知偏差(bias),驱动人们不思而应,贸然而对。吉仁泽则认为,这些不能叫认知偏差,仿佛它们必然是错误的。他建议把这些思维特点称为“大拇指定律”,因为大体靠谱,偶尔犯错。它们节省了宝贵的大脑运算资源,在演化上是有优势的,所以人类到今天还是这样。
他举了个例子,经济学家的完美代表萨缪尔逊,写跟投资理论有关的论文,都是资本市场线、资产定价模型,一堆数学模型,但他自己实际投资就很简单,股票、债券、现金等等,就是在几种资产类型中,把资金平均分配就好了,简单、有效。
其实类似策略在犹太古代经典《塔木德》中就有记载:把钱平均分作三份,一份买地,一份经商,一份储备。错不到哪里去,算太细了额外收益有限。
在贝叶斯推理这个问题上,卡尼曼认为人类很不擅长,从不细算。吉仁泽则认为关键在调整算法。人们一遇到概率就晕,但很擅长计算频次。
在贝叶斯推断问世之后不久,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一位科学家、法国人拉普拉斯就独立发明了计算方法的实用版,要点就是计算频次。
生活中的贝叶斯
我来介绍一个在这基础上我自己改造后使用的贝叶斯推理模板。
无论面对什么问题,关于未来会怎么样,你设定三种可能情形:上、中、下,分别对应着变好,不变,变坏。如果你已有个初步判断,就相应配给上中下相应的基数;如果你是一张白纸一无所知,还没有任何判断可言,就给他们相同的基数。
接下来事情本身的走向会带来新信息,有可能倾向于或者上或者中或者下这三种情形,是什么情形你就在对应的基数加分,加多少看新信息的力度大小而定。
我的模板是这样的:上中下各配基数33.33(用100除以3,平均分配),每次加分的取值范围是从1到5,最强5分,最弱1分(如果认为信息强,就赋值5,信息弱,就赋值1)。
这样,无论什么事,打上一段时间的分,你就对它是很有些数了,绝对比每次临时拍脑袋现想要靠谱。你就有了随身携带的贝叶斯大脑。
贝叶斯推理有两大要求:第一是要厘清你已有的判断,第二是诚实对待新的证据,两者缺一不可。前者是判断的出发点,后者是更新判断的依据。
说到这里你应该想到了,市场就是个贝叶斯下注系统,用交易来解决看法分歧。当前价格对应于当下看法,而价格变动代表着看法修正。它是个活的、庞大的、永远在变形的贝叶斯系统。之所以说任何一个人很难稳定地战胜市场,因为市场本身是极为有效地反映了现实中人的看法。
同理可推,如果能集纳一群看法相对靠谱的人,就任何判断持续下注,那这个群可以用来给出对任何事情的预测。
再进一步,人与人的靠谱程度不同,判断的靠谱程度亦不同,根据各自表现,动态调整其权重,靠谱的人权重逐渐增加,不靠谱的人权重逐渐下降,加权平均形成新的判断,准确度会更高。最终你将获得两样东西:一个是相当有效的判断系统,一个是相当有效的对判断者的评价系统。两者互相反馈,继续提升精度。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是这么做的,接近靠谱的人,远离不靠谱的人,重视权威,轻视妄人。区别在于,生活中做贝叶斯人,我们做得既不系统也不精确,经常算错,现在,借助手边的工具,我们能做得好很多。
当然,永远不要忘了,无论是贝叶斯大脑,还是借助工具打造的贝叶斯外脑,都只是一幅地图,帮我们在未知地形上摸索。不论多少人用多么靠谱的方法共同绘制它,如果地壳崩塌,行星撞地球,地形一夜间就天翻地覆,贝叶斯并不能比其他地图更好地帮助我们。
它无法对抗黑天鹅。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谁也对抗不了。
第二个不要忘记的事情,就是在在先的判断与新证据之间并不总是彼此独立的。如果你已经绝对相信上帝存在,那么无论出现什么新信息新证据,你总能找到让你舒服的解释。
真正的贝叶斯人不这样。他们会尊重先入之见,因为它是一切新知的出发点,但又随时准备清空存量,以避免掉入这一陷阱。
可惜这种人不够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