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困扰唐诗界1300年的问题:黄鹤楼的仙人升天,乘的到底是神马交通

困扰唐诗界1300年的问题:黄鹤楼的仙人升天,乘的到底是神马交通

作者: 诗词铺子杨掌柜 | 来源:发表于2020-03-04 16:54 被阅读0次

    唐诗排行榜上的No.1

    毫无疑问,黄鹤楼是武汉的地标。从最初的军事瞭望台发展到后来历朝历代的网红小资打卡地,在中国文化史的超话中,这是一个足以排进top5的话题圈子。

    在众多#黄鹤楼#的诗文中,点击率最高的是崔颢,这个名字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他的一首《黄鹤楼》惊煞了半个盛唐,就连当时身为湖北女婿的李白,原本憋足了劲想在娘家人面前一展身手露个脸的,但是浏览了崔颢作品之后,哆利哆嗦半天,也只能默默地在崔颢的《黄鹤楼》下画个桃心点个赞,转发之后留下两句评论:爱了爱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的黄鹤楼不仅得到同时代诗人的赏识,也被历代后人所推崇。南宋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评《黄鹤楼》为“唐人七律第一”,到了清朝,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里高喊:何止唐朝第一,简直就是古今第一!

    到了当代,武汉大学王兆鹏教授在他的《唐诗排行榜》一书中,利用大数据的方法,即统计历代选本入选唐诗的数据、历代评点唐诗的数据、20世纪研究唐诗的论文数据和文学史著作选介唐诗的数据,得出了一份唐诗TOP100的排行榜,高居榜首的果然还是崔颢的《黄鹤楼》。

    原装版《黄鹤楼》现身!

    多少作文高手告诉我们,写文章就是讲故事。崔颢先是给我们抛出了一个“仙人已去,空余楼阁”的悬念,然后引出了游子怀思的感叹。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虽然被评论为“古今七律第一”,但是很多小伙伴在朗读这首诗的时候,还是很明显的感觉到这不是一首“守规矩”的标准律诗,尤其是前两联四句中三个“黄鹤”,一个“白云”,颇有点侯宝林先生的相声《空城计》里跑龙套的小兵“一边一个一边仨”的违和感。

    当然了,也有很多人对此表示了激赏,认为崔颢是一个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的杰出青年,而且这首诗好就好在一气呵成,歌行奔涌,属于踩刹车都停不住的才华横溢。

    对此,杨掌柜不发表具体看法。但是,我们应该科学客观地搞清楚诗歌作者本人创作时的原始想法。

    我们要知道,在1900年夏天,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在搞大扫除的时候发现了举世震惊的藏经洞(look!爱劳动总会有收获!),在洞里藏有5万余件“敦煌卷子”,这是一批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里面包含了从公元5世纪至11世纪,即从魏晋南北朝至宋初的手抄文献,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那段时期的诗词歌赋。

    巧的很,在敦煌卷子上有一首被抄录的原装版的《黄鹤楼》,其中第一联是“昔人已乘白云去,兹地唯余黄鹤楼”,14个字里就有3处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原装版告诉我们,昔人乘的是“白云”,而不是“黄鹤”!

    抄录在敦煌卷子上的原装版《黄鹤楼》

    仙人升天到底乘的什么交通工具?

    看看,仙人升天的交通工具出了问题,这个事故有点严重了昂~

    可能有盆友说,那也没准是抄录的人手滑了,笔误了呢?OK,这个理由乍听上去也可能成立(我抄同学作业的时候也经常抄串了行!),那我们再回过头来去看看历史上众多诗集收录的记载吧。

    从唐朝的《国秀集》、《河岳英灵集》、《又玄集》,到宋代的《唐诗纪事》、《文苑英华》、《唐文萃》,再到元代的《吴礼部诗话》、《唐音》以及明代最权威的《唐诗品汇》中,虽然这首《黄鹤楼》的异文之处各有不同,但首句全部都是“昔人已乘白云去”。

    并且,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离创作现场越近的唐宋时期,全部文献一定确定以及肯定地记载为昔人乘的是“白云”,而到了明清之后,才开始坚定地有了“黄鹤”之说,尤其是颇具权威性质的《唐诗别裁》和《唐诗三百首》都持此说法。

    这一转变和明末清初的文人金圣叹有很大干系。金老师是那个时期的文学大V,粉丝众多,每发惊人之语,便引来点赞转发无数。金老师以公知自居,最酷爱点评天下大事和古今文章,批《水浒》、批《西厢》,捎带手也批了唐诗。

    当他读到崔颢的“昔人已乘白云去”时,认为大缪,觉得连写三个“黄鹤”才算得上奇文,符合他的胃口。并且理直气壮地提出了“首句昔人若乘白云,则此楼何故乃名黄鹤?”“黄鹤固是楼名,白云出于何典?”“白云即是昔人乘去,至今尚见悠悠,世则岂有千载白云耶?”的灵魂三问。

    但是他忘记了,给他一台电脑的话,其实只需要百度一下黄鹤楼景区的官方介绍,他就应该知道,黄鹤楼之所以得名,是由于它是建在黄鹄矶上,而古代的“鹄” 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故名为“黄鹤楼”。

    黄鹤楼景区官方网站

    当然了,仙人乘鹤而去之类的情节,虽然源自先前的传说,但具体内容都是从元代开始才成为有鼻子有眼的成熟作品,你拿元代的作品去解释唐代的文章,这和星爷他老妈用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一样,只能算“缓解一下紧张气氛”罢了。

    至于“白云”的典故,则出自于他非常熟悉的《庄子·天地篇》:“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於帝乡。”金老师假装不知道,只能说完全暴露了他们公知混淆是非避重就轻的装逼本色。

    但是,无奈何大V身份的超级影响力,金圣叹就此拍板“昔人已乘黄鹤去”之后,还是影响了后世的众多文学青年。50年后,沈德潜编《唐诗别裁》、又50年后孙洙编《唐诗三百首》时,作为金圣叹脑残粉的他俩,均对此说深信不疑,搞得现在的小伙伴们呕心沥血地背了这么多年的《黄鹤楼》,殊不知竟然是一首“二手改造诗”。

    今日黄鹤楼下的诗壁

    异文容易让读者精神分裂!

    不过,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没有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加持下,诗词异文这种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

    比如中国最大牌的唐诗明星李白先生也曾遇到过这种尴尬。我们最熟悉的《静夜思》,20个字的小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明清之前的权威典籍中(包括但不限于《李太白文集》、《乐府诗集》、《万首唐人绝句》、《唐诗品汇》等),原版《静夜思》是这样的:

    床前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月,低头思故乡。

    但等到了清朝沈德潜编选《唐诗别裁》时,也没经得李先生经纪公司的授权,就直接将这首诗升级成了现如今的《静夜思》2.0版(其实升级的还不错,给他加个鸡腿)。

    但是,总的来说,无论白云黄鹤,还是明月山月,起码的意思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不过有的异文简直异得让读者精神分裂,不知所措。比如另一位唐诗大咖王维先生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而在沈德潜(对!又是这个大魔王!)编选的《唐诗别裁》中,第三句是“劝君休采撷”,我的天呐,到底让不让采啊,难不成沈德潜你是植物生态保护委员会的吗?而在《全唐诗》的版本中,这首《相思》的第二句则是“秋来发几枝”,拜托,到底是春还是秋啊,看来没点植物学知识还真不好意思读唐诗啊!


    好了,这就是今天“诗词铺子八卦消息研究院”带来的研究课题:黄鹤楼的仙人升天骑的到底是神马交通工具?尽管我们对于“黄鹤”充满了感情,但还是要承认“白云”看来才是原版。对于诗词异文和版本的趣味研究,如果各位研究员尚有深入下去的兴趣,欢迎给我留言一起探讨。

    别忘了,本研究院的目标是:用科学态度探讨诗词八卦,一本正经地去做不正经的学问

    最后,特别致谢: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胡可先教授

    ·武汉大学文学院王兆鹏教授

    ·《敦煌的唐诗》作者、台湾学者黄永武教授

    ·武汉黄鹤楼景区官方网站

    ·“老子谁都不服”的金圣叹先生

    ·“诗歌改造升级爱好者”沈德潜先生

    ·“黄鹤楼赛诗会冠军得主”崔颢先生

    ·“老子也谁都不服,但就服崔颢”的李白先生

    ·“和李白先生脾气不和”的王维先生

    附件1: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黄鹤楼》原文

    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白云去,兹地唯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青青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在?烟花江上使人愁。

    附件2:王兆鹏教授《唐诗排行榜》TOP10排位

    十大名篇依次是:1、崔颢《黄鹤楼》;2、王维《送元二使安西》;3、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4、王之涣《登鹳雀楼》;5、杜甫《登岳阳楼》;6、柳宗元《登柳州城楼》;7、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8、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9、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0、李白《蜀道难》。

    对这个排位,你怎么看?


    欢迎踩一脚 简书站内关联阅读:

    读懂这七首诗词 你就读懂苏轼这一生 | 诗词铺子特别作品

    读懂这七首诗词,你就读懂李煜这一生 | 诗词铺子特别作品

    文坛亦是江湖 诗人也有诨名 以下九位文人的外号你知道几个?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困扰唐诗界1300年的问题:黄鹤楼的仙人升天,乘的到底是神马交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hzo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