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孩子说过”你这次做到XXX,我就给你买一个IPAD!” 这样的话吗?
每个家长都知道,有时候说教不管用的时候,承诺奖励往往很有效果。孩子们为了得到喜欢的玩具,糖果甚至是钱,会同意去做不喜欢做的事情。因此,很多家长,为了孩子有更好的成绩,往往会承诺物质奖励。
那么,物质奖励好的表现或优异的学习成绩,这样好吗?答案当然是不好 。但因为它是一个如此方便有效的办法,很多家长还是在不断地利用这个方法督促孩子好好学习。
“表现好就给你买” 对孩子有什么负面的影响?我们不妨来详细探讨一下。
对孩子心理的负面影响
孩子在学习时以物质奖励为驱动力,会产生一种倚赖心理,即使他们会更努力,但却认定自己的努力是必须有回报的,是必须用物质来量化的。同时也因此,孩子更容易形成被动的讨好型人格:做得好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让别人认可。只有别人认可了的努力才有意义。
对孩子学习成果的影响
养成物质鼓励的习惯后,孩子会失去创造的热情和冒险的勇气。因为额外的努力并不会带来额外的奖励,他们自身的内动力没有了,也就失去了更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他们只做分内的事,打安全牌,只要得到能获得奖励的成绩。更高更难更广泛的学习对于他们没有吸引力,因为他们知道即使做了也没有更多的奖励。
要让孩子看重努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学习成绩不能作为唯一目的,学习能力才是重点。我记得我的儿子上小学的时候,不太喜欢写作文。于是我跟他说:如果你作文写合格了,就给你买个最新版的足球。这是他惦记了很久的足球,他开始仔细地琢磨如何能写一篇合格的作文。他发现以前老师总是说他写得太短,要求的字数写不够。他便开始拼命地凑字数,写了大段大段的废话,为了达到老师规定的字数,或者说为了得到他的新足球。当然结果是惨痛的,老师的评语也很严厉:虽然你凑够了字数,反倒不如你写的那些短篇作文。我反省自己,想要儿子写好作文却没有真正地帮到他,给他建议,甚至都没有去请教老师,只是简单地用物质奖励来刺激他。孩子受到利益的驱动,想要达到目标却不知道方法,于是“不择手段”。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教训,我决定无论在孩子的学习还是生活中,绝不轻许物质奖励的承诺。
孩子只有对于自己的成绩感到骄傲,有驱动自己的内动力,才能真正受益。家长该如何做能让孩子保持自我激励的内心驱动力呢?
家长用赞美,倾听,认可和回应来取代物质奖励。习惯都是逐渐养成的。一个孩子从小是在父母的关注下成长,他的每一次努力都有人鼓励,每一次成功都有人鼓掌,每一次挫折都有人安抚回应,这样的孩子并不会期待物质的奖励,也不会把它作为自己努力或者达到目标的动力。
把注意力集中在努力和坚持,并且着眼于长远的目标。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把一个大目标分成一个一个阶段的小目标,更容易实现,也更有成就感。每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把下一个目标当作自己的努力方向。这样,沿着努力-坚持-实现目标-受到赞美-自豪-开始下一个目标这样的轨迹前行,形成良性的健康的自我激励。
这样的方式需要家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没有即时的物质奖励来得简单方便,但对于孩子却有着长远的影响。因为我们希望孩子们长大成人后可以有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不需物质的刺激,拥有自我激励和健康的内驱力。而一个从小习惯被物质奖励的孩子,长大也倾向用物质和金钱解决问题。
父母当然可以给孩子物质奖励,但越少越好!与其为了控制孩子的行为或者确保他们如你所愿而提前做出物质承诺,不如让我们更即兴地给孩子们物质奖励。在孩子做出出色的表现时,奖励一个心仪的玩具和游戏,一个冰激凌或糖果,以表达父母对他们由衷的赞赏。
作者介绍:
Mrs. Tracy Liu (刘昕) 两个孩子的妈妈。南开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外企工作,曾在北京,上海,巴黎和香港工作生活,曾就职于不同领域的跨国企业。目前在上海一半时间照顾11岁的儿子和6岁的女儿,一半时间自由写作。由于个人的经历,对东西方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对儿童和青少年成长教育有自己的理解思考,愿意把自己的体验跟更多父母分享。刘昕女士的教育理念是: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独特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家长的职责是找个适合每一个独特的孩子健康成长的方法,让孩子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