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们国学群里分享了亲子教育的一个话题。就是孩子在学校与老师和同学处理不好关系,做家长的该如何引导?
案例如下:一位男同学觉得老师误解了他就起情绪,和老师吵起来了。这种情况发生了好几次。于是,这位男同学的妈妈被请到了学校谈话。
这位妈妈也不是第一次被请到学校去了。妈妈和孩子交流后,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了。
老师要求孩子赔礼道歉。现场争吵比较激烈, 有一位老师来打圆场:请同学回家以后冷静思考一下,今天老师有什么错,同学自己有什么错,然后各自道歉。
男同学回家以后开始进行梳理,他给老师列了几条偏差:1、故意找碴儿;2、处理的方式不恰当;3、老师不合道。
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这位男同学愿意给老师道歉吗?
他的情绪时好时坏。一想起老师的偏差,情绪来了。他妈妈劝导一下,情绪就好些。
请问做家长的到底要怎样和这个同学沟通才能让他的情绪平复下来呢?怎么给这位妈妈提建议呢?
于是,方老师分享了她家女儿的经历。
方老师的女儿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也经常觉得老师找茬儿,经常和老师对立。
首先,方老师说做家长的要走进孩子的心,同理孩子的当下,让孩子觉得妈妈很理解我。
然后,方老师说她就和孩子分析老师的禀性,再分析老师这样做对老师有哪些演化,告诉孩子老师也是常人 ,也会犯错。
这么一说 ,孩子的情绪就平静很多, 就能够听得进下一步了。分析老师为什么会误会, 为什么会有这种状况, 引导孩子换位思考。
最后分析孩子该如何与老师相处,有哪些偏差需要调整,怎么避凶。
现在,方老师的孩子很理解老师,也和老师的关系越来越好。
那上面那位男同学,怎么才能过老师这一关呢?
首先,让孩子明白老师的需求是什么?
老师就是管理学生,老师因为处于老师的位,同学骂老师必须道歉。
如果骂老师的行为没有得到制止和纠正,成为了效仿的案例,老师怎么管理和教学?必须制止,否则全班同学上课的秩序都受影响,并且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肯定会被挨打的。打的目的是维持秩序,让更多的人正常上课。如果还不起作用,那就只有劝退,避开这个搅场的元素。
这个孩子必须明白因果关系,否则就活在纠结当中了。
我们无法去要求老师能够理解孩子的秉性与需求。只有调整自己,适应力提升,才能活得越来越好。
如果寄希望于别人能够理解我们,就会活在童话世界当中了。
另一位家长分享:
前段时间,我家孩子在教室门口排队出校门,她和右前方一位男同学在说话,不知道最后她说了一句什么,招来男同学一掌推到额头上,由于惯性向后倒,撞到了后面的女同学,当时女同学就很委屈的哭了。我立即叫孩子给女同学道歉。这时老师带队出来了家长会也开始了。回家我问了孩子道歉没有?孩子说:我解释了原因,我为什么要道歉?是那个男同学撞的,我也被撞了。我说:第一老师在整队的时候你应不应该还和同学说话?孩子摇摇头说:不。第二:你肯定是说了什么让这个男同学不高兴的话他才会有如此行为。第三:由此女同学被撞是因你的原因导致的。孩子认可的点点头,第二天就去道歉了回来高兴的和我反馈。又一次孩子数老师发的奖票10张,男同桌说我11张比你多,于是她就说我一定会努力的,到时候比你多。此话一出口立马召来同桌揪大腿。在交流中我说:这就是你说话让他人心里不愉快,就会让他人心生情绪或不满。记得老师说过一句话要想自己爽先让他人爽。你可以说:“哇!你真棒!我也会努力的!”现在孩子和同桌关系比原来好,和推她的男同学也好,和被她撞的女同学也好。调整自己,补漏!
根据以上案例,我们得出,如果孩子在学校与老师和同学处理不好关系,做家长的要善于引导孩子分析原因,分析老师和同学的需求,分析老师和同学的禀性,然后从对方需求的角度出发,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