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产阶级崛起,以及随之而来的保健意识的增强,保健品市场正迎来蓬勃的发展机遇。
前段时间,国内的保健品公司汤臣倍健宣布准备以 35 亿元收购澳洲的 LSG 公司。
不管哪个行业,这类国内公司收购国外知名品牌的案例时有发生,没什么奇怪的。
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这家被收购的公司LSG的商业模式。
LSG的特别之处,是这家公司不生产产品,也不直接对终端消费者进行销售。
LSG 的产品涵盖益生菌、鱼油、膳食补充剂、精油、婴儿护理产品、化妆品等。
其中做的是好的是旗下的益生菌品牌 Life Space,是澳洲第二大的益生菌品牌,市场占比 33.9%,仅落后排名第一的 Inner Health Plus 1.4%。
LSG 在采购原材料后,会委托第三方生产商根据研发的配方进行制作。
在生产完成后,LSG也不直接销售产品,而是由药房及经销商采购 LSG 的商品。
这个模式中,LSG的主要优势在于产品研发与产品宣传,每 8 个月到 12 个月它就会更新配方。
同时它非常擅长宣传,比如Life Space进入中国市场时,就聘请了影视明星刘涛作为品牌代言人。
这家公司只抓住产业链上最重要的两个点。
一个是不断投入进行产品研发,这是核心竞争力。
另一个是进行各种市场宣传,这是提升产品销量,让药房和经销商们采购的推动力。
一方面不断研发,产品有技术含量,另一方面不断宣传,消费者有购买欲望,这就使得药房等渠道愿意持续采购。
通过这个模式,这家公司以相对轻的投入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
在 2016 年、2017 年,LSG 营收为 3.07 亿元、4.74亿元,净利润为 0.63 亿元、0.63 亿元。
2018 年一季度,营收为1.48 亿元,净利润是0.28 亿元。
LSG把上游需要生产,下游需要销售的相对比较重的保健品行业,变成了只需要研发和宣传的轻资产行业。
按这个思路,有一定资金和资源的创业者们也可以找到进入保健品行业的捷径。
比如找科研院所合作,买一个小品类的产品配方,找工厂加工生产,找广告公司进行宣传,然后卖到各个渠道。
当然肯定也会遇到各种困难,但也的确是一条以相对轻的投入介入重资产行业的可行路径。
这有点像星野集团通过模式输出,把酒店行业从原来的重资产,变成了可以迅速拓展复制的轻资产。
未来LSG也有可能发展成像7-11那样的产业路由器模式,打造一个平台,为更多参与者连接和赋能。
假设未来LSG成为一个平台,平台上有研发方,生产方,宣传方和销售方。
每个参与者都可以通过平台的赋能,更好地和其他参与者连接。
比如一个有研发能力的院所,只要提供产品配方,就有生产方、宣传方和销售方来合作。
这就有了更大的想象力和发展空间,也给传统行业的创业者们不少启发。
打造一个贯穿上下游的全产业链当然是许多公司的终极梦想。
但这个难度之大,对许多人来说根本不可能,现实的做法就是在产业链上找到比较轻的切入点,以此为契机,不断投入,形成自己的竞争力。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自己连接资源的能力,并掌握住研发和宣传等各种核心资源。
发展到一定程度,还可以平台化,从只帮自己公司连接,变成帮所有平台上的参与者连接。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富日记原创,如转载请标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