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简介
张治,原上大附中副校长,上海市特级教师,美国East-West Center访问学者,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华东师大特聘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上海市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复旦大学高教所硕士生特聘导师。
曾参与上海市二期课改《生命科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和高中《生命科学》教材、教参编写,参加国家基础教育《研究型课程资料包》教材的编写,八次参加高考命题工作。
在电教馆工作期间主持了上海市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上海市学籍系统的开发和管理、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上海市基础教育数据中心的开发建设、上海市研究性学习教育专家系统的开发建设等8项大型项目。
二、张治三问
阅读张治馆长的简历,就知道他是一位来成长于教育教学一线,深谙教育教学规律,始终站在教育教学改革前沿的真正的专家,难怪他对当今教师提出的三个问题令人细思极恐。这三个问题分别是:教师应该教哪些内容,以帮助学生适应更好的未来;教师如何教才会更有效率;怎样知道我的学生达到了教育目标,怎么知道我的策略是正确而有效的。
张治三问三、略答张治馆长
面对这三个问题,我张口欲言,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它们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却从未深究,甚至刻意逃避的问题。我想如果深究过,也许现在就不是现在了。鲁迅先生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我想现在应该且必须和这三个问题正面交锋了,因为面对教育形势的深刻变革,我们已退无可退。现从学科教学角度与大家分享我对这三个问题的愚见,不妥、不到之处,请各位读者留言指正。
教师该教哪些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适应未来。答曰教给学生学的能力。当今时代科学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现今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可能会无法适应未来社会,所以我们要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让学生获得在未来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例如学生的阅读训练,教会学生如何从文本中获取需要的信息比把某几篇阅读讲解得滴水不漏,毫无破绽要有意义的多,在此过程中要不怕学生犯错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也就是课标所要求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经常鼓励孩子们说:“不要怕犯错,你每犯一次错就相当于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教师如何教才会更有效。答曰外驱不如内驱,统一标准不如分层教学。先说外驱不如内驱,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唤醒者。对于学困生而言,“哀莫大于心死”的古语,我奉为至理名言,在多年的从教经历中,我发现一个学困生的改变首先是心理上的变化,如果他得不到尊重、关注和友好的对待,就算他会有发光的时候,也只会是昙花一现,不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对于学习成绩优良的孩子们来说,“最近发展区”是他们的乐园,给他们一些有吸引力、挑战性,又有实现可能的任务,他们会乐此不疲。至于统一标准不如分层教学,众所周知的客观事实是孩子和孩子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任何时候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与不好。在语文教学中,我的做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同一个任务,有不同的标准。比如说听写生字词,有些同学写90分,我不会意外,也不会刻意地跟TA说:“你很了不起!”,但是如果一个平时写50分的孩子,有一天突然写了55分,我觉得就是进步,就应该和他分享:“我为他的进步高兴!” 另一方面,就是对不同的孩子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以保证他们每个人能在“最近发展区”找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成长的快乐,这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衡量标准。
怎么知道我的学生达到了教育目标,怎么知道我的策略正确而有效。坦诚的说对于这个问题,我还没有理清头绪,不能明确回答,只有一些比较笼统的看法。这是一个关乎教育评价的问题,也许这个问题是现今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何评价一个学生?光靠分数有失偏颇,不要分数牵扯太多,无法量化。如何评价一名老师?学生成绩高的不一定是好老师,学生成绩不好也不一定是老师不好,这是教育的大环境。对于一名老师的学科教学来说,这是一个可深可钱,可简单可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此我的做法是尽量做到“一课一得,当堂检验”,教学设计内容不贪多,抓住重点,过程要扎实。比如生字教学,五年级的生字教学也许没有必要像一二年级那样特别强调,但是根据我班学生的学情,每节课的生字我都会重点关注一些比较特殊的字,比如多音字、结构复杂的字、不常见的字等,重点练习,争取让学生当堂写会,还要知道生字的偏旁部首、音序、笔顺、常见词等。在随后的检测中如果学生表现良好,即认为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也只需优化,以使其更加高效。否则,就是教学目标没有达成,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调整教学策略。
四、结语
张治馆长的问题振聋发聩,我第一次如此认真的面对些常见又重要的问题。刚开始看到的时候,觉得这些问题应该是专家回答的问题,但一番梳理之后,我发现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和这些问题打交道,只不过平时没有做到及时的反思总结,以至于看到这些问题时,朦朦胧胧,似是雾里看花,但只要我们认真思考,定会拨云见日。
此时,我对“反思出名师”这句话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