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务农一小时

务农一小时

作者: 燕子集 | 来源:发表于2019-04-06 22:47 被阅读0次

                              务农一小时

                                文/燕子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农民们定不会错过这个时节。


    务农一小时

          “快点脱袜子,换拖鞋,去田里种花生啦!”小姑子扯着嗓门,对一群年幼的孩子喊。孩子们年幼无知,只知道花生可以吃,哪里来的全然不知,只觉得田地里好玩,争先恐后找拖鞋换,女孩子们的淑女影响也消失的无影无踪,扯着袜子头,用力一扯,随手一丢,你喊我,我喊你,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出发了……

          真正种花生的爸爸妈妈还在猪圈里铲肥料、装花生、拿锄头呢。我帮妈妈提装花生的桶子,爸爸挑了一担肥料,妈妈背着两半袋化肥,我们朝花生田走去。

        南方和北方种植大不同,如果是北方种花生,爸爸会提前一周把花生豆泡水,待花生豆冒出点白星星的芽,才会带我和弟弟妹妹去播种。泡了水的花生像个胖娃娃,水嫩嫩的,爸爸提前犁好了地,弄好种植沟渠,爸爸教我们用脚丈量尺寸,一个脚印放两粒花生豆,我们放好,爸爸跟在后面用酸枣树条编织的模具抹平地,然后等花生长出小苗,再用锄头在旁边挖土施肥……


    务农一小时

          今天下地,人很多,多数是来捣蛋的,我是真的来下地的。婆家爸爸也提前挖好了小坑,一个连着一个,一排排,挺整齐,婆婆放肥料,我放花生,花生带壳,我好奇地问:“妈,种花生不是要花生粒吗?”“这样也可以,后天又会下雨了,容易发芽。”我们三像流水线工作,爸爸施家禽的肥,妈妈再施一次化肥,我放花生,妈妈叮嘱要把花生放到远离肥料的地方,我就不可以站着“投篮”了,只能弓着背,弯着腰,小心地把花生放到离肥料远一点的地方,我一次放两排,每排大约8米,一个来回腰就有点发酸了,已经有十多年没下过地了,也少了弯腰弓背的感觉。这种感觉从别人身上是很难感受的,因为不是自己亲身体验,不会知其中味道。我不由得和自己的职业联系起来,每次给孩子们讲节气的时候,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还记得去年谷雨时节,让孩子们说说谷雨的节气特点,孩子们把春夏秋冬的特点全当谷雨,一股脑混在一起。遇到阅读节气或者写节气的作文时,孩子们绞尽脑汁,痛苦不堪,耗时费力。仔细想来,孩子的痛苦不堪不可归结于孩子不认真学习,不认真观察,要怪只能怪书本的知识只是书本,要想让孩子们有真切的认识和感受,还需要询问大自然这本教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脱离开大自然和社会,眼界还是要受限的,思维也如井底之蛙,除了对身边的熟知,剩下的就是猜测和遐想了。

        突然想到朋友的4个孩子,孩子分别12岁,10岁,7岁,5岁。他们没有上学,很多人质疑:孩子不上学怎么考学?是的,孩子们就是在“考学”的路上一路努力,一路挣扎,一路遗忘……也许是基于这种原因,朋友毅然决然把天地当教材,一手培养“原始”孩子。四个孩子若不是我亲眼所见,断不会相信这是真的,孔子育人“因材施教”,教养“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从这几个孩子身上,我看到了教育该有的模样,四个孩子各个是演讲高手,这些都是来自于每天外出买菜、打水、种地、爬山孩子们的所见所闻,心里的人和事多了,讲的东西就多了,讲的多了评价就多了,评价多了认识自然也就多了,对知识的渴望也就更浓了,探究的欲望也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务农一小时

          还记得前不久观看过一部关于陶行知先生的电影,陶行知先生请了一个教生物的朋友给学生讲课,还没开讲前,生物老师备课,这时的陶行知突然带回两个叫花子,叫学生带去洗漱,告知教生物的朋友说是他请的老师,朋友极为生气:“既然请了老师讲课,又何必请我。”陶行知先生不急不慢,沏壶茶坐下来说:“我回来的路上看见他们两个正在捉蛇,他们肯定懂得捉蛇的技术,我们的学生多次被蛇咬伤,要教学生学习捉蛇技术。然后你再从生物学的角度给学生们讲蛇的特性,岂不是更好?”朋友不生气了,只夸赞陶行知眼界开阔。

          好像写着写着就偏了,如果多一些这样的老师,相信学习知识在孩子们心目中就不再是单纯的“考学”了吧,也就少一些厌倦和疲惫了。愿教育能返璞归真,给孩子一些体验生活酸甜苦辣的机会。


    务农一小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务农一小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igd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