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因为参加区里“整本书阅读”教学竞赛活动的缘故,在决赛阶段,我选择了六年级推荐读物中的《万物生灵》。回顾那段搞教学设计,做课件,磨课;继续改设计,改课件,再次磨课……周而复始了很多很多次后,才终结这段“痛苦”的历程。
我想每个参加过这种竞赛的老师来说,既是痛苦,但也是快乐,更是成长。
其实,与我个人而言,最快乐的莫过于,找到了一本好书。在书的字里行间,找寻到了阅读的快乐,顿悟了神志,清爽了身体,治愈了灵魂。
《万物生灵》是冯骥才的作品。
冯骥才,祖籍是浙江宁波,但他本人出生于天津,所以他既有南方人的温婉细腻,又承继了北方人的直爽。用他自己的话说:“靠着遗传,沾一点南方人的机灵敏捷,又因为受北方水土的滋润,长就一副江北大汉的体魄。”想来说的是极其到位。
在冯骥才给孩子的心灵教学中,他这么写着:如果说教育是以人为本,那么教育的根本便是心灵教育。知识教育是必须的,但心灵的教育才是根本——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课堂教育。心灵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心灵天地。
教育做的是什么?就是时时注意给这片天地浇灌真善美,播种爱与博爱,注入情感和正义感,以及纯正的价值观,促使他们心灵这篇天地美好、丰富和健康。
在冯老先生看来,教育最重要的是心灵的教育。心灵健康是根本,没有健康的心灵,孩子随时都有可能走向毁灭。前几天新闻报道,某高校一名大学生,跳河自杀,因长期郁结于心而得不到有效的疏导,最后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还有三个某中学的女生,凌晨三年爬墙出去喝酒,醉酒后不小心都滑落河中,导致溺水身亡。最终调查结果为,这几个女生心理并不健康,所以才借酒消愁……
在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的时代,我们的灵心发展又是否跟上了时代的脚步呢?我们是否一直是被动地推着走呢?要上好的大学,要买房买车,要教育好孩子,要子孝父慈,要成为精英,人中龙凤……我们早已背负了太多,背载着这个社会的期待,而不是自己的期许蹒跚前行。
刚收到学校发的通知,要对学生全面覆盖进行心理健康谈话。我们为什么总是这样,事情发生后才想到去亡羊补牢?为何永远走在悲剧的后面,而不是挡在悲剧发生的前方?
我们真的该好好反省。
回到,冯骥才先生的这本《万物生灵》。我想讲讲为何我觉得它很治愈。在《捅马蜂窝》里,有这么一段话:
“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是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道。
“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欲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需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后来,谁料到妹妹因为害怕,把门在里面插上了,将作者关在了门外。这些马蜂窝也是有仇必报,不顾一死地与作者拼搏。
后来爷爷说:“你毁了它的家——那是一个多大的家呀!它当然是要跟你拼命的!”作者面对这些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有了沉重的负罪感。
转眼来年开春,作者抬头之际,又看见一窝小巧的、银灰色的蜂窝已然慢慢成形。
“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对幼小生命的爱护,就是启迪灵魂的举动。这个世界因为充满爱,而变得与众不同。
万物生灵,万物有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