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蓄美与奔放美

作者: 姑苏慕容复 | 来源:发表于2016-09-21 19:50 被阅读206次

    (学生平时作文)

    2007级1班

    中国的诗多以言志为主,直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渴望,是不太符合传统士大夫的作风的。相比被层层封建礼教束缚的中国诗人来说,西方诗人自在了许多,在他们看来爱情是一个值得歌颂却也永远歌颂不尽的主题。美学大师朱光潜说过“西方诗人在恋爱中实现人生,中国诗人在恋爱中消遣人生。”因为对爱情的态度不同,反映在文学上,也就造成了中国爱情诗与西方爱情诗内容和表达上的迥异。

    杜牧的《赠别》和普希金的《我曾经爱过你》,是分别代表了东方和西方的不同风格的两首爱情诗。两诗最明显的不同首先反映在了诗题上。初看杜牧的这首《赠别》,光看诗题决不会立即将这首诗与爱情联系起来,因为“赠别”包含了许多元素,这极有可能是朋友之别,也可能是恋人之别。杜牧想写大胆奔放的爱情,却小心翼翼地冠以“赠别”二字。较之普希金的《我曾经爱过你》,不知含蓄了多少倍。中国诗的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特点从诗题中可窥见一斑。

    中国爱情诗惯于采用回环婉转,旁敲侧击式的抒发感情,而西方人多采用直抒胸臆,而且语气比较热烈。“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杜牧偏从“无情”着笔。正以为爱得太深,使杜牧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内心的多情。“唯觉樽前笑不成”,别宴上,凄然相对,明明内心苦痛,却为所爱欢欣,强颜欢笑,但又因离别感伤,竟挤不出一丝笑容!仅这短短十四字,表达了多少内心的矛盾,又包含了多少凄苦!

    普希金则将自己内心的告白,对情人的蜜语,直接呈现出来,虽不及中国诗人的深沉郁结,却多了几分热烈奔放。

    阅读中国爱情诗,需要细细地品味绵长地回味,如同品味窖藏的美酒,越是回味,越觉香醇。中国诗虽然短小,份量却不轻。越是有限,却让你看到了无垠。正是如此,当我们读到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时,我们仿佛看到宴会蜡烛那彻夜流溢的烛泪,正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

    欣赏外国诗时,你只需将自己当作诗人的挚友,去倾听他倾诉自己的相思之苦,让自己的那方心灵之舟漂浮在诗人感情的大河上,去随着诗人的喜怒哀乐而上下波动。当我们读到普希金“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我忍受着羞怯,忍受着嫉妒的折磨”时,我们感到了文字下诗人那颗饱受爱情折磨的炽热的心,我们不免要难过、伤感。而当我们读到“但愿上帝保佑,要一个人也要像我爱你一样”时,诗人的那颗受伤的心灵得到了慰藉,失落的情感找到了寄托时,我们不免要破涕为笑,为诗人感到欣慰。

    所以评价中外爱情诗时,我们既不能说中国诗不直接而寡情,也不能说外国诗缺少变化而含义不丰。只能说一种是温婉含蓄的美,另一种是奔放热烈的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含蓄美与奔放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iia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