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5日,今天是币圈大跌的日子,总市值从3053万美金跌到2592万美金。跟着老师定投有一个月了,心态变成大跌已经不再是瀑布来了,而是机会来了,已经看淡一切。
每天老师都在定投群里给大家做心理建设,不定期的讲上一个知识点,今天恰好讲到行为金融学里的——处置效应,在得到上 北大香帅金融学、陆蓉行为金融学的课程里都提到过这个概念,虽然是同一个概念,但各位老师的文字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当听到李笑来老师的讲解时,
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瞬时有一种把思考记录下来的冲动。
先上其他地方截过来的概念图
李老师还把此概念的出处的链接发了出来,
老师给翻译成---部署倾向效应(Disposition Effect)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
我的认知的先后过程,
把香帅老师 和 陆蓉老师的讲课节选过来。
香帅 :
股票市场的处置效应
我在前面的课程里一直跟你讲,金融市场是一个最看人性的地方,经常会发生很多理性没有办法解释的事情。比如说,散户为什么会早早地就把那些赚钱的股票抛售出去?
我说到这里的时候,你可以试着想一下,你自己或者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有没有多次抛售那些赚了一点钱的股票,然后出手之后,股票大涨的经历?我估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或者,还会存在一些股民誓与某个股票共存亡,越亏越不想卖。这两种行为,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做“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处置效应就是说,人们过早地卖出赚钱的股票,然后死守着亏钱的股票。
1.集体的不明智选择
在很长的时间里,大家都以为这种现象只是个别现象,直到上个世纪末,加州大学的Terrance Odean教授,就是前面课程里我跟你讲过的一个著名的行为金融学教授,他得到了一些真实账户的数据。这些数据是一个经纪商在1987年到1993年的1万多个账户的数据,每个账户下面都有每个人每天卖出和买入的行为。
Odean教授把数据仔细地分析了一遍,就发现了一个特别反常的趋势。在1987年到1993年这6年间,他发现,这些人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长度比持有盈利股票的时间长度要长20%。只要一个股票盈利,投资者就会抓紧出货,比一个股票亏损后出货的概率差不多多了60%。
这个现象是很奇怪的,理论上我们都知道,应该清仓亏损的,留着赚钱的股票才对。
有的人就说,是不是因为投资者非常地聪明,知道现在盈利的这些股票,未来会亏损,所以提前卖出,然后知道现在亏损的那些股票未来会盈利,提前做了安排。是这样吗?
Odean对数据做了更加详细的分析,发现并不是。那些被卖出的股票比被持有的股票每年的年收益率要平均高出4个点,4年下来相差的就是不小的一笔财富了。
所以,这些证据都赤裸裸地显示,投资者不是那么聪明,他们就是集体地做了不明智的选择。
好了,从理性预期的角度看,这就有点不正常了。咱们单个人,或者说短时间内发生这些异常的现象不要紧,你很快就会被市场纠偏。
问题是,按照Odean的研究,在这么长的时间内,绝大部分投资者都或多或少地显示了这种趋势。这就不是个体,而是集体性地偏误了。
更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什么呢?就是这种处置效应也不是个人投资者才会犯的错误。
芝加哥大学有一位金融教授研究了共同基金在1980年到2002年,20多年间3万多个美国共同基金的持股和交易行为的样本,发现了和Odean教授发现的类似的证据。机构投资者们也会匆忙地去卖出那些盈利的股票,拿着亏损的股票。
而一旦这个倾向被克服了,投资者的业绩就有提高。
他在这篇文章中,把所有的基金,按照亏损仓位兑现的比例来分组,亏损仓位兑现比例意味着什么呢?就是这个比例越高,意味着基金经理越能够克制自己厌恶损失的倾向,实施快速止损的策略。但他发现,兑现比例最高的这一组,也就是业绩最好的这一组。
最后香帅老师 给出了 在前景理论框架下的解药
上涨时,我们以过去的价格做为参照,然后担心价格未来会下跌,总是希望落袋为安。(淡化之前的价格参照,不急卖出)
下跌时,损失厌恶,会让我们迟迟不能做出割肉决定,总希望涨回来。(克服自己的投资上的惰性和惯性,坚定执行止损)
陆蓉:
普遍存在的处置效应
我先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现在手中有一只盈利的股票、一只亏损的股票,急需钱用,必须变现一只股票,你会变现哪一只呢?
我猜你可能会变现盈利的那一只吧?
不光你会这么做,大多数人也都会这么做。
行为金融学家泰伦斯·欧迪恩(Terrance Odean)在1998年的时候分析了美国一家大型券商10000个投资者的账户数据,他们测算了投资者们实现浮盈的比例和实现浮亏的比例,通过大样本的统计数据发现:
投资者更倾向于卖出盈利的股票,而不愿意卖出亏损的股票。
这个现象其实并不稀罕,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处置效应”,指的就是投资者不愿意以低于购买价格出售资产的现象。
也就是说,投资者倾向于“售盈持亏”。这是行为经济学家赫舍·谢弗里(Hersh Shefrin)和他的合作者梅尔·斯塔曼(Meir Statman)早在1985年就提出来的。
售盈而持亏不对吗?
你可能会问了,售盈而持亏,这种做法难道不对吗?毕竟现在亏损的,未来还有可能上涨啊?
我们可以通过交易一段时间之后的结果,来检验这个投资决定是否正确。
还是回到上面那个测算,欧迪恩检验后发现:
在投资者们交易之后的84个交易日,也就是4个月后,被投资者卖出的盈利股票仍然在盈利,被投资者留在手中亏损的股票仍然在亏损。
在交易之后的252个交易日,也就是1个交易年后,被投资者卖出的盈利股票仍然在盈利,被投资者留在手中亏损的股票还是在亏损。
在交易之后的504个交易日,也就是2个交易年后,被投资者卖出的盈利股票和留在手中亏损的股票都转为盈利了,但仍然是被卖出的盈利的股票赚钱更多。
所以,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投资者们都卖错了。
如果从行为金融学来看,人为什么不倾向于出售亏损呢?
回忆一下之前你学到的,试试看有没有找到答案?
是的,这完全可以用前景理论来解释。
人在收益和损失区域的风险偏好不同。
盈利时,投资者讨厌风险,所以希望落袋为安;
亏损时,投资者偏好风险,希望放手一搏。
如何克服处置效应?
那你可能要问了,这个原理我懂了,但是在卖出时,我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你应该了解处置效应是一种决策错误。
处置效应本质上是由决策参考点导致的,由于存在参考点,人会不自觉地在盈利和亏损的感知区域进行决策。而盈利和损失区域的风险偏好不同,就会导致“售盈而持亏”的卖出决策。
你现在已经知道售盈、持亏是不对的。
我问你,下次你再出售时,是出售盈利的还是亏损的呢?
你是不是要回答,那就出售亏损的。
如果你真的是这样回答的,就是我担心的了。我只说过出售盈利是不对的,但从来没有说过出售亏损就是对的。
实际上,出售盈利和出售亏损都是不对的。
还记得我说过,投资应该“向前看”,不能“向回看”吗?
理性人的出售行为不会向回看。
出售行为应该与成本参考点及相应的盈利或亏损无关,
而应该向未来看,选择那个未来预期收益最低的。
李笑来老师概念部分讲的都是大同小异,就不重复概述了。
只挑重点
提醒大家
处置效应 只要踏上交易市场都会犯的错
顺带举了巴菲特 买卖迪士尼的例子,伟大的人也会陷入处置效应之中。
代价昂贵的交易
巴菲特在1995年致股东的信中说:“1966年,我开始对迪士尼感兴趣,那时迪士尼的市值还不到9000万美元,虽然这个公司的税前利润是2100万美元,手中拥有的现金足以覆盖公司的债务。在迪士尼乐园,价值1700万美元的加勒比海盗船马上就要营业。你能想象我有多激动,这家公司只是海盗船价格的五倍。基于上述令人震惊的分析结果,巴菲特的有限合伙公司按照拆股调整后的31美分,购买了大量的迪士尼股票。迪士尼股票现在66美元一股,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绝妙的投资,但是我当时轻信了迪士尼股票将要退市的消息,在1967年以48美分的价格抛出了这些股票”。也就是说,巴菲特持有一年迪士尼,赚了54.8%,虽然是赚钱的,但是对巴菲特来说,这个交易代价太昂贵了。现在迪士尼多少钱?截止2018年6月22日,目前迪士尼的股价是106美元,如果巴菲特从1966年拿到现在,52年的时候翻了3400多倍。
处置效应 被发现了那么久,至今也没有 有效的解决办法。
而且有时候就算知道了处置效应,也认真防范了,也有可能做错,
不知道处置效应的,也有可能运气好,做对了。
很多时候有运气的成分在,
就像坏了的钟表,一天也能准确两次。
跌的时候严格执行止损卖了,但过后真的涨回来了,而且还翻了很多倍。
涨的时候HOLD住了没卖,但过后真的跌下来了,而且还腰斩之后再腰斩。
笑来老师
给了一个解决办法
那就是定投,定投可以避免很多投资上的心理偏差。
为什么定投那么好,其他人都没发现呢?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论文发表呢?
那是因为执行定投的样本太少,供学者研究选择的难度非常之大。
(真正在市场上的定投者,能挣到钱的人,
又不屑于发表学术论文,因此这类学术文献至今还没有发表)
给大家看看 2017年发表的论文,其他学者是怎么做金融研究的。



这篇2017年发表的论文,
作者提出了两个研究假设:
H1:投资者在股票投资中接受的损失不会超出他们的承受极限。
(The investors tolerate losses within the limits they established.)
H2:投资者出售盈利和亏损的股票的平均时间长度没有显著差异。
(There i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an length of time to sell stocks that realize gains and losses.)
得出的结论
H1:作者检验了被试在公司EMPR2和EMPR3中的股票投资损失是否与预先设立的最大承受损失有显著差异。检验结果显示是原假设H1被拒绝,即被试在股票投资实验中承受的最大损失超过了他们预先设立的上限,他们最终接受的损失超出了他们预先报告的承受极限。
H2: 作者检验了被试在股票投资过程中卖出收益和损失股票的平均时间是否有显著差异。分别是两对公司EMPR1(盈利)和EMPR2(亏损),然后是EMPR3(亏损)和EMPR4(盈利)以天(每秒钟对应一天)为单位对决策时间进行比较。检验结果表示原假设H2被拒绝,即被试卖出亏损股票的平均时间显著比盈利股票的平均时间更长,存在处置效应。
引用了1985年的论文,做的研究成果,选用样本的是模拟的,测试者不是真金白银参与的,会有很大误差,不具有代表意义。但研究金融的学者,只能用问卷调查和模拟实验,这样做出来的学问,真的有现实意义吗?
但这样的论文也发表了。
学术圈很少能在真实的世界,用真实的数据,真实的行为,来作为论据。
李笑来老师带领了一群合格的践行者,开始定投,
走着走着,就变成了拓荒者,
进行一场前无古人的社会实验。
这件事情的另外一个伟大意义,就是给以后做金融研究提供丰富的真实数据和样本。
不管未来怎样,如果实验失败了,那就洗洗,再找下一个翻身机会。
如果实验成功,大家一起慢慢变富,
那么这次财富自由之路第二季,
定投——改变命运,
将会载入史册,
可以申请诺奖的节奏。
来吗?我在定投践行群等你。
|
随手爱看
分享关注
|
公众平台(ID:dedaopts),个人ID:nnweigl 感谢您的关注!
您的每一次点赞都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提示:点击标题下方得到旁听生可快速关注!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