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熊自留地
17+《马可的世界》周边解析——(植物)银蕨

17+《马可的世界》周边解析——(植物)银蕨

作者: 马宇晴merida | 来源:发表于2022-10-28 17:58 被阅读0次

    《马可的世界》第9集里有这样的描写:“刚走出屋被吹歪的银蕨树叶扫到鼻子的你意识到风很大,那些在天上同样被无形的力量驱逐的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急促地流转着,在地面上形成了如飞鸟般掠过的阴影。”

    银蕨(silver fern)又称银叶蕨(英文学名Cyathea dealbata)是一种生长于新西兰的蕨类植物。新西兰是蕨类植物的宝库,许多蕨类植物甚至可以生长为树木大小,银叶蕨就是其中之一。银蕨高度可达10米以上,但通常匍匐生长。其叶子长度可达4米,而背面呈银色,因而得名。

    它所属的桫椤科,曾经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在地球的历史上近2亿年。

    大家都知道被称为植物界“活化石”距今约2.7亿年前的【银杏树】对吧。但你们未必知道在【银杏树】还没有出世的古生代石炭纪(距今约3.5亿年),蕨类植物就是地球上的【统治者】了,高大的蕨类树木,如鳞木、芦木、封印木、种子蕨等覆盖着地球表面,高20~40多米的大树比比皆是。

    地壳的变迁,将多数蕨类树木都埋于地下,成了我们今天的煤碳。我国华北大煤田,主要就是由这些蕨类树木的残骸变来的。到了中生代的侏罗纪(1亿多年前),随着巨型爬行动物恐龙的兴起,这时蕨类中桫椤这一枝也应运而生。

    由于侏罗纪时的气候已变得温暖、潮湿、所以【桫椤】也长得更高大挺拔,一般都高达20多米,它们的叶子都生长在树干的顶端,好像一把把巨大的绿伞。这也刚好成为长颈龙的美味食品。

    不过历史的车轮还是无情地让恐龙这种巨无霸为如今天人类的崛起让开了道路。

    而高大的桫椤科植物却在地球上的一些温暖潮湿的地区延续了下来。比之现存的大多数矮小的草本蕨类植物,桫椤目自然可称得上蕨类王国中的巨人了。

    桫椤作为现今仅存的古老木本蕨类植物,在科研及考古上都有重要意义,所以极为珍贵,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对象。桫椤(树蕨),一般高3~4米,有的也可达8米。在一些热带雨林及新西兰和南太的岛屿上,桫椤仍十分茂盛,最高的可以长到25米以上。

    地球上现存的蕨类植物约有1万2千多种,我国境内有2000多种左右。

    蕨类在植物学上属于高等植物中较低级的一类,叶片形态相似度很高。因此想识别具体的植物通常比较困难。

    蕨类植物通常不开花、不结果、没有种子,靠分生孢子繁殖。

    说回我们今天的主角:银蕨最初由新西兰的原住民毛利人命名为“Ponga”。银蕨因其叶子背面为白色当弯曲到某个角度时,银蕨的叶片会吸收月光,照亮走出森林的道路为迷路的人指引归途,因而成为毛利人(Māori)的信仰对象。

    银蕨在NZ是很常见的植物,之前听说政府都会为新入籍的人准备一颗银蕨树苗,所以在一些家庭的花园里看到这曾经是恐龙食品的植物就不足为奇了。

    银蕨也是如今新西兰的象征之一,是新西兰国徽的组成图案。

    新款国徽下边的树枝就是银蕨

    根据毛利人的传说,银叶蕨最初生长在海里,毛利人中的猎人会用银叶蕨白色的背面寻找回家的路。

    “Ponga”(音译为“庞伽”)是新西兰土著人(毛利人【Maori】)给银蕨起的名字。

    这种蕨类植物的银色底面可以反射月光,因此毛利人会通过卷起叶子来标记他们穿过森林的路径以引导他们的道路。

    在毛利神话中,Ponga 蕨类植物代表着新的生命、成长、力量与和平。

    当然对于我这个爱酒人士来说还有一款同名的 NZ【长相思】推荐

    Ponga长相思白葡萄酒

    【长相思】(法语:Sauvignon (野生) Blanc (白色),又译白苏维浓翁、)是一种绿皮葡萄品种,源自于法国的波尔多(Bordeaux)地区。长相思葡萄酒,适合稍微冰镇后,与鱼和奶酪搭配食用,尤其是山羊乳酪。

    长相思葡萄酒也是第一批用旋转瓶盖出品的葡萄酒,尤其是在新西兰生产商这里得到了发扬光大。注意酒瓶上的画同样是银蕨叶。

    此外,Ponga 激发了毛利人的冒险精神,体现了对发现和旅行的热情,鼓励我们超越日常视野,这点就有些像法国人骨子里的浪漫情节了。当然这种浪漫是我之前讲过的浪漫主义,其源头来自于18世纪的德国。至于国内甜到哀伤的浪漫就见仁见智吧。

    或者举个国人都能接受的例子吧,《天使爱美丽》大家应该不会陌生,电影中的女主所持的反叛精神就来自于,现实主义的坟岗上开出的花——浪漫主义。

    扯远了我们继续回到银蕨之旅。

    银蕨(sliver fern)在毛利语中是Ponga,具有坚韧的耐受力,是开拓精神的象征。因此广受新西兰人民的热爱。它目睹过恐龙的灭绝、人类的起源,至今还茂密的生长在新西兰的南岛、北岛。

    新生出的银蕨嫩蕾呈弯曲状,新西兰当地的毛利人称之为“初露”。毛利人根据银蕨嫩叶卷曲的形状创造了名为“科鲁”(毛利语:koru)的图案。

    从雕塑到毛利人的官方旗帜,科鲁的图案广泛出现在毛利人的艺术创作中。新西兰的载旗航空公司新西兰航空亦采用科鲁图案的变体作为航空公司的标志。注意看机尾上像箭头的标志就是【科鲁】图案的变体。机身后部是银蕨叶子的标志。

    【科鲁】图案外围的圆形代表永恒运动,而向内的线条象征着回到原点

    初露,也称拳芽,是所有树蕨类植物新生的一种状态。

    拳芽的形态,也有运用在设计中的范例。常见蕨类切花紫萁蕨,也可以在花市找到他拳芽状态的踪迹。

    迪士尼根据毛利文化创作的动画《海洋奇缘》MOANA 里面的“特菲提之心”也是【科鲁】的图案。

    还有那面旗子上的标志也是【科鲁】。总之在新西兰这个图案随处可见。

    因为银蕨图案的广泛使用,已经让其成为了NZ的一种象征。比如:

    2009年发行的现行版本新西兰护照采用了新的设计,封面为黑色,封面的正反面在边缘均印有银蕨的图案。

    甚至货币上都有银蕨的身影

    一元硬币的正面

    两毛硬币的正面

    银蕨已成为新西兰广为人知的象征物,它仅次于鹬鸵。

    鹬鸵(Kiwi),又译为【几维鸟】或【奇异鸟】,泛指无翼鸟科(Apterygidae)下的鸟,无翼鸟属(Apteryx)是无翼鸟科唯一的属,是新西兰的特有种,也是新西兰的国鸟及象征,

    “几维鸟”因其叫声“Kiwi”而得名,但现在“Kiwi”一词多指新西兰出生或长期居住者,也就是本地人的代称。而鹬鸵如今一般都会被新西兰人叫做“Kiwi bird”

    1886年,Kiwi鸟的图形第一次被南坎特伯雷军团的士兵使用,随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很多参战的新西兰军人,都愿意用Kiwi鸟的图形作为他们的军团标识。

    到了1917年,所有的新西兰士兵都开始被称作Kiwi。

    1918年,牛津英语字典第一次收录了“Kiwi”这个单词作为形容新西兰人的释义。

    1938年,新西兰橄榄球队参加澳大利亚巡回赛的期间,Kiwi这个单词第一次被官方使用。

    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基于地缘关系,在过去千万年均被海洋隔开,远离亚洲及其他大洲。因此新西兰没有受到来自亚洲的肉食动物的侵扰,使得这片与世隔绝的岛屿,一度成为鸟类的天堂,许多独特的鸟类也得以在此繁衍,尤其是不会飞的鸟,更是其他大洲所没有的。

    但自毛利人、欧洲人相继发现这块未开发地以来,他们带来的外来物种,如鼠、狗、羊、牛、马、猫等,不仅遂渐变成强势动物,也改变了新西兰的生态平衡。

    此外,岛上的白鼬会对雏鸟构成威胁。加上人类活动如开垦、建设等,破坏和侵犯原本鸟类的栖息地,已使50余种鸟类走上绝种之路。如巨型恐鸟,站起来高达四米,恐鸟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高的鸟类。现在只能在博物馆看到它的骨骼标本;

    上图是新西兰奥塔哥博物馆(Otago Museum)一副雌性恐鸟的骨架

    又如新西兰鹰(哈斯特巨鹰),有着如虎爪一样大小的利爪,它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老鹰,但它也难逃绝种的命运。所幸,动物的保育越来越受重视,例如大奇威鸟、小斑奇威鸟,在斯图尔特岛和少数的森林、国家公园都还可看到它们的踪迹。

    上图是新西兰Te Papa博物馆中,哈斯特巨鹰攻击恐鸟的雕塑

    另外,新西兰政府鉴于猫类(肉食动物)对鹬鸵的威胁最大,已颁布法例,对有鹬鸵出没地区的家猫实施宵禁,以减低鹬鸵在夜间出没时被猫杀掉的几率。

    在古老的新西兰的南北两岛上,因为没有走兽和蛇,鸟类不必逃避,地面上的食物丰富,飞翔能力逐渐退化。这里分布着很多本地特有的鸟类,而且,不少是无翼鸟,因此,新西兰有无翼鸟故乡的称号,但大多无翼鸟在近几百年人类登陆后灭绝了,仅恐鸟就有15种灭绝。鹬鸵是唯一幸存下来的无翼鸟。

    鹬鸵的身材小而粗短,嘴长而尖,腿部强壮,羽毛如发,由于翅膀退化,因此无法飞行。鹬鸵很容易受到惊吓,且大部分的活动都在夜间进行,要观察它们的生态并不容易。觅食时用尖嘴灵活地刺探,长嘴末端的鼻孔可嗅出虫的位置,进而捕食。

    它们的寿命可达三十年,算是很长寿的鸟类。

    上图这只非常罕见的白Kiwi bird已于前些年离世

    生性慵懒的鹬鸵,一天睡眠可达二十小时。鹬鸵相当害羞,主要在夜间行动。它们的嗅觉很敏锐,连在十公分深以下的土中的虫儿及气味也能闻出并抓来吃。它们算是杂食类动物。主要食物包括泥土中的蚯蚓、昆虫、蜘蛛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亦会在河涧觅食鳗鱼、螯虾、两栖类动物,亦会吃果实。

    鹬鸵主要的繁殖季节是在每年的6月至翌年3月,如信天翁、海鸥一样采用一夫一妻制,夫妻关系可长达20年,即使配偶死亡亦会守寡。鹬鸵会挖地穴筑巢,较为隐蔽以防被袭,在夜间会召唤配偶交配。

    鹬鸵还有一个很“奇异”的习性,即由雄鸟负责孵卵的工作(新西兰人也因此称顾家的男人为“Kiwi husband”)。雌鸟下了蛋之后,角色即转变为在洞穴外守卫的卫兵。鹬鸵的蛋十分巨大,约半公斤,相当于雌鸟体重的三分之一。

    长久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鹬鸵与其他新西兰的恐鸟为近亲,然而DNA研究显示鹬鸵的最近亲其实为马达加斯加的象鸟,而现存的最近亲则为鸸鹋与食火鸡,而不是恐鸟。 

    2013 年在新西兰南岛 Saint Bathans Fauna 遗址发现生存于中新世的原鹬鸵,体型较现存的鹬鸵小且可能具有飞行能力。这项发现证明了鹬鸵与恐鸟是在不同的时期独立来到新西兰的,且当原鹬鸵来到新西兰时,恐鸟已经演化成不会飞的大型鸟类。

    基本上只要有Kiwi bird出现的图片中都有银蕨的身影,现在已成为一种标配。

    好了我们继续银蕨。

    新西兰有非常多蕨类植物,其中45%都是新西兰特有。不过新西兰人最喜爱的还是银蕨,根据毛利人的传说,银叶蕨最初生长在海里后来才被请上陆地,成了毛利人的“指明灯”。夜晚,森林里一片漆黑的时候毛利猎人和战士都能循着银蕨的银光找到回家的路。

    正因为如此,银蕨成了新西兰人的眼中的精神寄托。从第二次布尔战争之后,新西兰人就用银蕨图案做成徽章佩戴,鼓舞士气。一战之前,银蕨徽章几乎已经普及到所有军队。

    银蕨同样还是新西兰运动队的标志。比如新西兰最负盛名的橄榄球(Rugby)队All Blacks全黑队。

    提起毛利人的话,大家可能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他们是位于世上哪里的民族。但假如大家有留意榄球运动(是Rugby,不是美式足球American football)的话,会发现有NZ国家队经常在比赛前上演Haka战舞。

    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Rugby 。Rugby是古老的英式橄榄球,或者说是最正宗的橄榄球比赛。只是现在由于电视媒体的发展与美国的文化输出之发达让我们更喜欢看美式橄榄球比赛。但橄榄球世界性的比赛还是指的英式橄榄球。包括奥运会在内的重大赛事,美式的只是表演项目,而真正的比赛项目还是英式橄榄球。

    Rugby World Cup 橄榄球世界杯奖杯——韦伯·艾利斯杯

    橄榄球世界杯首次举办于1987年,每四年一次。全黑队分别在首届以及最近两届比赛 (1987、2011和2015年)中代表新西兰夺冠。

    韦伯·艾利斯杯

    All Blacks赛前会向对手跳毛利哈卡(Haka)战舞“Ka Mate”,是由毛利酋长蒂劳帕拉哈于19世纪20年代创作的。自从哈卡战舞成为全黑队赛前仪式的一部分以来,这支哈卡战舞已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新西兰女子橄榄球黑蕨队Black Ferns也以激动人心的哈卡战舞而闻名。在国际比赛之前,她们表演哈卡战舞“Ko Uhia Mai”,意为“让人们知道”,由Whetu Tipiwai创作。

    在2021东京奥运会全黑队(男子)痛失奥运金牌之后,黑蕨队(女子)没有再令新西兰人失望。不得不承认阴盛阳衰已是全球化的必经趋势。

     在新版配舞歌词的副歌部分多次唱到银蕨。

    他们一边大声叫喊,一边伸出舌头作出鬼脸,一边拍打自己的身体。

    其实,这种战舞是源自毛利人最古老的舞蹈形式。根据毛利传说描述,哈卡战舞起源于对生命的庆祝。

    塔玛内特拉是太阳神,他的妻子西奈劳马蒂代表夏天,两人育有一子,名叫塔内罗尔。

    在炎热的夏天,塔内罗尔会为他的母亲跳舞,使得空气在颤抖。这种轻快的动作是所有哈卡舞蹈的基础。

    按照毛利人的分类,哈卡舞可以分成以下几种:

    Haka taparahi-仪式性哈卡,不用武器,现时最流行的哈卡形式,一般是迎接或庆祝时跳。

    Ngeri-不用武器,用作心理上激发战士

    Manawa wera haka一般与葬礼或有关死亡的场合有关,不用武器,没有预设动作。

    上图是与阿根廷队比赛时为悼念当时刚去世的球王马拉多纳特意制作的10号球衣,那次跳的就是Manawa wera haka

    Peruperu-战争式哈卡,在开战之前所演示,祈求战争之神庇护,显示己方之力量和无畏,恫吓敌方;两方相遇,还可以对哈卡。

    注意这最后一张照片中的All Blacks全黑队员右手中的木棒……

    继续银蕨周边中的周边哈哈哈。

    上面提到All Blacks全黑队员右手中的木棒——Wahaika(单边棍)

    这里我要简单介绍一下毛利人,他们是新西兰境内的原住民,属于南岛语族玻里尼西亚人。现在毛利人总人口约有70多万人,其中纽西兰有62万,澳洲有12.6万,英国有8千人,美国和加拿大有4千左右。

    毛利语亦是纽西兰的官方语言之一。Māori(毛利)这个词在毛利语语境中表示正常正常人之意,当时的欧洲人进入新西兰,毛利人便如此自称。对外邦人则称呼Pakeha(原意有反常人的意思。)。毛利人的语言、文化及传统建筑与台湾阿美族很类似,文化上有许多共通点。所以有人说毛利人可能是台湾阿美族的后裔。

    不过讲真还是有几分相似的,之前看过一部中国台湾的电影《赛德克·巴莱》感觉那种来自原始的粗狂真是融会贯通在他们的血脉中。

    毛利人除了战舞出名外,他们的木制兵器亦非常著名,如Wahaika(单边棍)

    Taiaha(木矛)

    泰阿哈(Taiaha)

    Kotiate(短棍棒)等。今次主要介绍 Patu(巴图)【毛利短扁棒】它似短棒外形以浑圆为特征。

    木制兵器只能作钝击?在介绍之前,想先去除一个非常普遍的误解,以为木制兵器一定只能当作钝击兵器之用。可能是因为在主观概念下,木材的硬度跟石头或金属相比,实在相差太远,所以很难想像以木制兵器砍切东西。

    其实木材亦有分成不同的密度,木材密度越高硬度自然越高。只要把这些木材加工打磨,制成刀具的话,亦可用于切割之用。其锋利程度甚至可以轻易地砍瓜切菜,若是砍在血肉之躯的话,相信亦可划破皮肤,造成开放性伤口。(当然,切伤跟切断还是差一段很大的距离。)

    先来看看Patu的制式及社会地位。Patu 一词在毛利语中具有打击、制伏等意思。

    巴图是一种扁平的匙形、叶形短棍。它有一个又宽又圆的棍端,以及扁平而经过打磨的两侧,像是两刃一样。然后棍身逐渐缩小后形成手柄,柄底会有一个磨圆的钝击部位(Reke),类似于剑尾圆头(Pommel)。有时更会在柄底钻有一孔,穿连着皮制手带,让毛利战士系在手腕之上。

    毛利人习惯以不同的材质制作巴图,包括有︰硬木制的 Patu Tawaka

    鲸鱼骨制的 Patu Paraoa

    石制的 Patu Onewa

    以及以玉石制成的 Patu Pounamu,又称 Mere。

    玉石制巴图 Mere 在毛利社会中是族长、贵族、战士的身份象征,因此在不少毛利领袖的画像及照片中都可以见到Mere的踪影。

    巴图并没有严格的制式,它的长度介乎于25至50厘米(10至20英寸),平均长度为35厘米(14英寸),宽度介乎于7到12厘米(3到5英寸)不等。

    此外,毛利人在巴图的形象上发展出其他相似的木制兵器,例如︰只有顶端及一边磨扁,另一边凹陷的「Wahaika」;

    扁平两侧突然凹陷,像葫芦一样的「Kotiate」。

    毛利战士一般会把巴图携带在亚麻腰带内,或是以腕带悬挂在手上。在近距离战斗或在长矛「Taiaha」或木斧「Tehatewha」丢失时,才会以巴图作战。

    巴图主要用于近距离战斗中,其应用手法跟其他棍棒武器略有不同,其打击手法除了一般砍劈外,更会集中以巴图末端来刺击或猛击(Tipi)。在战斗中,毛利战士会以巴图猛刺对方肋骨、脖子或者太阳穴。

    据说,扁平的设计令巴图的打击力大增,甚至可以单靠手腕发力便可使轻易击破对方的头颅骨。精通巴图的毛利战士能够以巴图击败手持长矛的敌人,克服兵器长度的劣势。此外,巴图不只会单独使用,更会配上一种手持或缠在臂侧的护垫,用以挡格或卸开对手的攻击。

    当然现在这种冷兵器只用于表演。和银蕨一样成为NZ的一种文化符号。

    好了关于银蕨的周边大概就聊这些吧,其实还有很多相关的没有说到,比如:

    新西兰银蕨签证(SilverFern Visa)是新西兰移民局从2010年起推出的一个新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全球各地具备高技能的年轻人才,前往新西兰工作与定居,为NZ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贡献同时享受这个国家的福利待遇。

    不过听说全球范围内每年仅提供300个申请名额。所以这个签证比WorkingHoliday Visa 要求的条件更多。而且新西兰政府2019年9月17日宣布,新西兰银蕨签证 Silver Fern Visa,从2019年10月7日开始永久关闭。这也使它成为了历史中的记忆……

    由于银蕨是新西兰的独特标志和荣誉代表。故此举国上下到处都可以看见银蕨和它的各种变形,这些图案或工艺品包括但不限于食物、衣服、标识、汽车喷涂、路牌、房屋喷涂、玩具、寝具……

    总之下次来NZ时,如果各位见到这种植物或其变形的图案就知道它的前世今生了吧。

    好了就讲到这里吧,回头见喽。愿我们都能顺遂喜乐,安康幸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7+《马可的世界》周边解析——(植物)银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ilz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