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生人的她,总是说自己老了。但是在她面前,我还停留在十几岁拥有无数青春烦恼的少女时期,这样,她就还是那个四十几岁,开家长会时坐在我座位上最优美的那个女人。
收拾她堆在书房的杂物,她总是不爱整理,找到了高中成人礼写给她的信,这样宝贵的东西她就放在表面上,不是应该珍藏在某一个秘密的地方吗?还是她是故意放在这样触手可及的茶叶盒上,以便想我时读读?检查过信封和纸张的破损程度,可以说是我想多了。她真的只能保证这种东西不丢罢了,其实这个家,哪里没有我的印记,其实她一天真的没有那么多时间想我,就像我没有那么多时间想她。她也有自己的生活,即使我认为那是她在人间的浩劫。
至于那封信,不过是几句肤浅却故作高深地对于“18岁”这个话题的感慨,的确没什么收藏价值,因为这样的无病呻吟也充斥在一个个日记本中。但是文末,我写道“剩下的话留着回家的路上慢慢说吧,今晚记得去路口等我。”那时候我们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但是至于那晚在路灯下说了什么,回家吃了什么宵夜,一点印象也没有了。她应该会记得吧,她总是冷不丁说,记得我以前说过什么什么。她应该也不记得吧,毕竟她都忘了我不爱吃莲藕和芹菜。
现在的她,在我眼里越来越脆弱。
人不是慢慢长大的,却是一天天变老的。其实最可怕的是每次回家都能看到她在“变老”这条路上已经走了多远,而这段飞快的旅程,我根本无法用想象填满。她真的越来越像外婆,从步伐到容貌。
她说她不喜欢走向人群,这一点被我完美地继承了。因为她的婚姻和家庭在大多数人眼中是不幸的,而她从年轻时就受不了那种别人极力想要与之划清界限的眼神,至少她这么认为。我想,我又与她不谋而合了。或者说,这就是她言传身教给我的过分的察言观色。只是我从来没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和自卑,只是想到“家庭”这个整体的概念时,我更愿意关上这扇门,试图抹掉微弱光明后的无尽黑暗。矛盾的是,通常话题到这,她就会自我安慰也顺便安慰我:“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们应该不是最差的吧。”是啊,妈妈,我们不是运气最差的,因为我们还有彼此。
其实我从来没有谈过我的父亲,除了对两个知己,两次开口都曾需要数日才能恢复平静。那么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近几年对他的怨恨会随年龄稍微变淡一点。都说放下过去才是与过去和解,放自己一条生路,可我们(包括我姐)每一次的妥协,换来的都是更深刻地认识他和歇斯底里的后悔。所以我也自私地决定不让他在这里占据太多思绪,毕竟母亲离开他才能是我心目中那个完美地形象。
想过要问她为什么不能离开他,我们自己去生活。但是,她这么柔软的心是没法做到断舍离的。正是因为这种柔软,让她陷入沼泽,但我会用余生的力量带她逃出泥潭。因为我还年轻,并且选择了远走,羽翼日渐丰满。
我知道,她不敢迈出这一步是因为,作为一个人,她不能就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她也没法设想离开后的日子要怎样继续,毕竟呆了半辈子的地方之外,她只去过两个城市。而我,又恰好是擅长脑补各种细节并会编故事的铁石心肠。所以,每一年我都会找准时机,跟她讲我策划的“出逃”。然后每一年,她的态度都会有一点变化,直到今年(2020),她答应了我。只是无法确定,她的出发点是否只是为了安慰我的自作聪明。我们的约定期限是,拥有买房能力的那一天。那天晚上我给她看我喜欢的装修风格,我喜欢的家具、餐具。她第一次参与了以前一直属于我的独角戏,她说哪些太贵,哪些不实用,哪些她也很喜欢,餐具只需要先买三套就可以了。好,我都听你的。
她说,一生中最大的慰藉就是两个女儿很省心。
我问,为什么从来不曾对我们发脾气。
她说,因为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所以觉得我们怎样生长都好。
是啊,她这样温柔的人怎么会用雷利的手段教育孩子啊!所以她没有对我们寄予厚望,也就不存在失望。所以她会包容我的情绪不稳定,尽量满足我的各种无理要求。所以直到现在我一想到她对于我学习的管束,就是初中时看我学习太累,建议我去网上冲浪。
作为孩子,从小没有被限制的压力,自然也就会有被抛弃的危机感,所以我们努力生长,即使努力的结果不过是加入“普通人”这个群体。如果我说成为“普通人”是我从小的追求,你会觉得我故作深沉吗?小时候的我认为“普通小孩”会有一个“普通家庭”,而后者的关键是一个“普通父亲”。因为我的父亲不会在必要时跟我讲人生的道理,他只会请教我的老师吃饭,而我最讨厌的就是被叫到办公室,被老师告知他们用餐愉快并达成了某种一致。所幸通过各种鸡汤文了解到了一些所谓的人生哲理,并迎来了一次次成功运用,从自我开导和安慰他人。直到后来,我才知道这叫“丧偶式”家庭。而且有很多母亲像我母亲一样独自承担育儿的重担,有很多孩子像我一样渴望又害怕父亲的突然关爱。一旦得知某种经历或者情绪,并非只降临到你身上时,会豁然也会悲悯。
在二十几岁的阶段,“婚嫁”、“生子”应该是大部分人要考虑的关键吧,因为太多的经验和声音在告诉我们,大家都是这样生活的,你也逃不过,你的唱反调只会留到将来去后悔。母亲说,她和我姐在我这个年纪都已经生了孩子。其他的她什么都没再说。没有催我去恋爱,去组建家庭。之前无意间谈笑说,同学的妈妈都开始给她安排相亲了,然后借机会我跟母亲讨论了我对于婚姻的态度——可有可无。还是像以前一样,她说,你说了算。跟我设想的完全不一样,提前想好的对答台词也毫无用武之地。这就是我的母亲,有时候我觉得这完全就是“溺爱”,只是她知道她的孩子不会因此无法无天。
她说,她的婚姻是失败的。虽然没有机会过多的了解在我出生前那段悲剧,但是有关的丝丝痕迹已然可以形成大概的脉络了:结婚、离婚、复婚。她从不曾主动透露这段鲜活的往事,即使哪一天她想说了,我也很难想象那该是怎样一种前提。
她说,没关系,你不想结婚,但你不能拒绝爱情,也不能轻率地放弃做母亲的机会。是啊,她也曾拥有爱情,只是她没有办法跟她的小女儿解释那种美好,因为以她为例的爱情,一败涂地。但是“母亲”这个身份应该是支撑她继续走下去的信念吧,在失去了“女儿”这个剧本之后。
高一时,写过一篇“周记”,在那篇题材和内容都不合格的文章里,我第一次把母亲比作“溪水”。每一句话都经过反复修改,最终变成了一篇需要提前了解背景知识才能读懂的文章。不过语文老师让我重写了,因为她说她看不懂我在写什么,而且很明显的草草结尾。是啊,关于母亲的文章我不想让别人看懂,我知道她不喜欢别人那种“怜悯”,但是我又想抓住每一丝灵感去留下我对她的想念,我们都不需要观众。就像现在,你可能也看不懂我究竟想写什么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