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大家一个问题,一个人面对问题逃避,不想解决的无力感是怎么产生的?
小时候被蚊子咬了,周围大人会说伸手挠挠就不痒了。然而事实是,越挠越痒,就算挠破了依旧还想抓。
正是这种采取了错误措施却不自知,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的结果,让本来就缺乏自我的“我”产生自我怀疑,认为做什么都没有用,进而产生了面对问题无力感,不再想去做抵抗。
即然抓痒痒不会止痒,并且痒感会随着抓挠这个动作被进一步放大,为何大脑会继续选择用抓挠这个无效甚至起反作用的动作继续“解决”问题直到皮肤破损流血还抓个不停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权威”不容质疑的思维根深蒂固。
在年幼的孩子面前,家长相当于“权威”。而家长、老师又常以听话要求孩子,导致“权威”不容质疑的思想根深蒂固,狠狠的剥夺了孩子的自我。导致在问题没能解决的时候,孩子会怀疑自身能力,而非思考是解决方法不对症的原因。
2.自我意识还没有建立就被剥夺。
元认知能力的前提条件是主体“我”对“我”的绝对忠诚,毫不怀疑。一切感知是以我为中心,而不是什么“权威”。在我的世界里我最大,我就是权威。
3.没有带着问题解决了的评判标准去解决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有改进的结果应该是,抓了以后就不那么痒了,然后抓痒这个动作就停止了。
脑子里种下了以上几个观念以后,就要懂得及时刹车。碰到错误及时刹车,重新观察研究问题,思考解决办法。
其实,解决问题的真正关键在于分析问题,而非解决步骤。只有了解了问题形成的本质,解决方案是水到渠成的。
而好的,有效的解决方案都是立竿见影的,可以立刻让你看到一定程度的效果,一定不会没效果,或产生反效果。
检验这个方法是否有效:
1.检查成果
仔细观察,反思在手段实施后自己的变化,是否有改善,或是恶化。
若有改善:
仔细回顾自己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实施过程中事情的变化过程,自己心态的变化过程,身体状态的变化过程,心情的变化过程。仔细记录,以便下次重复。分析原因:为什么这样实施可以改善状况,根据这个原理如何还可以进一步改善措施让它更有效?
若无改善:
仔细对照自己的实施过程,是否有执行不到位的地方?
如果是因执行不到位,导致的没有成效,则思考如何才能执行到位?
若执行到位,但却没有改善,则判定改手段无效,重新想办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