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师言师语
《写作通论》学习笔记(二)

《写作通论》学习笔记(二)

作者: 仁则 | 来源:发表于2019-08-03 21:56 被阅读53次
    《写作通论》学习笔记(二)

          《写作通论》学习笔记(二)

                      ------ 关于“写作关”

        在不满意自己写的文章的时候,会想一个问题:好文章的标准是什么?怎么写能让“满意”?至于写得精彩、深刻,甚至写出让我们仰望的作家那样的文章,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有更多的积累,是更高的要求和境界,但是如果连基本要求都达不到,就好比盖房子没打好地基,是一定不行的。

        《写作通论》一书中,刘锡庆教授称达到写作的基本要求是过“写作关”,过好“写作关”,“就具备了进一步提高的坚实基础。下一步就可以自己好好‘修行’了”。

        过“写作关”有三条要求:

    一,文字的基本训练要好。

    二,能写通顺、象样的文章

    三,要有一定的“文体感”。

    一,文字的基本训练要好

        a- 行款格式:

          文章的标题居中排列;每段开头,均空两格;合理划分段落;引文的处理。

          “合理划分段落”,不可“一逗到底”。段落的划分不是简单的问题,另外再学习。刘锡庆教授在这里强调了“特殊段”的处理,应当记取:

          全文“点睛”处;重点强调处;强调感情处;生发“哲理”处,即使是片言只语,也可以单独置段(自然段),使其能鲜明地突出出来。

        “引文的处理”有“段中引文”和“提行引文”的区别。

        “段中引文”指较短的引文,不须单独置段的,加“双引号”即可。较完整的长段引文,在“冒号”后独立置段,头尾处不必再加引号, 但是为了区别于原文,两边均应缩进一或二格,段落开头则相应的缩进三或四格。

          这里需要清楚,《写作通论》成书在1983年,所论基本是对写作行文的传统要求,与当下的一些文字处理方式会有的不一样,借鉴即可。

          b- 标点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看似小事,实则不小,是写作的基本功之一。刘锡庆教授说,“标点符号除了使文章的文义清楚,便于阅读之外,还反映着文章思想内容的情绪,节奏,韵律和色彩,是很细微、精妙的。”

          刘教授还讲了一个小故事。法国大作家雨果在写完《悲惨世界》后,把原稿寄给出版商。过了些日子,雨果去信询问,信中只写一个“?”。出版商的回信也很妙,只有一个“!”。简而极简,但是双方的意思表达的很明白,还很有感情色彩。可见“十几种标点符号的错落使用,确能以传达并穷尽无限丰富的思想和感情……。你不会用标点,非从头学起不可”。

          c- 文字规范、清楚:

          这部分内容是基于用笔写文章提出的要求,现在用电脑、手机写作虽然不用“一笔一划”的写,但是同样要文字规范、清楚。例如,错别字的问题,仍然是常见的。

          “‘字’是构成文章的最小单位,把字写正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训练’。一篇文章里若一些不该错而写错的常用字较多的话,不管内容如何,‘基本训练’也是不能及格的”。“要尽量写得清清楚楚、规规矩矩,使人一看就懂,读起来舒舒服服”。

          写作的人,要备《新华字典》,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文字规范不难做到。

          d- “文面”整洁:

          就像卷有“卷面”,文也有“文面”,好比人有“人面”。刘教授说,“古人说:‘大匠不示人以璞’,不是完成品,艺术品,你不要拿出来见人。这既是一个习惯问题,也是一个态度问题,学风问题”。

          上述a、b、c、d,看似是“细枝末节”,其实不然,必不可掉以轻心。“‘小’往往联系着‘大’,也往往反映着‘大’。一个人写作的基本训练过不过关,很多时候,很多情况下,就是从这些地方,从这些‘小问题’上看出来的”。

          作者援引了高尔基在指出一位青年作家的作品所犯的这类“小毛病”(包括遣词造句等)后曾这样说过:

          这一切都是小毛病,不过必须知道它们,以便加以消灭。作家的全部技巧就在这类小毛病上。在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科夫那里,您是看不到这些小毛病的。……必须高高地向上看,必须从优秀大师那里学习。

                《给按·瓦·鲁姆麦尔的信》

          这是一段很精彩的论述,要把写文章当做一件严肃的事情,重视这些“小毛病”,才称得上会写文章。

    《写作通论》学习笔记(二)

        二,能写通顺、象样的文章

        “通顺、象样”,简单的四个字,做好并不简单。刘教授是这样说的:

          所谓“通”,就是说你写的东西思路贯通,没有阻滞,找到了事物的内部的发展轨迹(即内在联系),通乎“情”,达乎“理”能和读者“心心相印”(即打通读者的思想)。

          所谓“顺”,就是说你写的东西有条有理,顺顺当当,语言流畅,用词妥贴。

        “通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问题。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文从字顺”(韩愈《樊绍述墓志铭》),这个“文”就包含着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内。“文”(内容)和“字”(语言)都既“通”且“顺”,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

        “象样”是以“通顺”为基础的,能写的“通顺”了,也就大体上“象样”了。

        对于“象样”刘教授做了补充:

          一是,写出的文章应该主题鲜明(有中心),材料充实(有内容),结构严谨(有层次),语言规范,并力求能有一点个性和色彩(有文采)。

          二是,要具备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这四种最常用、最基本的表达能力。没有比较“全面发展”的这几种能力,想要写好任何一“体”文章都是很困难的。

          刘教授所述“通顺”“象样”是过“写作关”的标准,要通过多写、多练来达到。“至于说‘好’,写得‘漂亮’,‘巧妙’、‘动人’,那是没有‘底’的”。

    《写作通论》学习笔记(二)

          三,要有一定的“文体感”

          什么是“文体感”?先说什么是“文体”?

          “文体”可以说是文章的“归类”,归类的依据是其体裁、样式。

          “五四”以后文学创作一般分成“小说”“诗歌”“戏剧”“散文这四大类;文章写作则分成了“记叙文”“论说文”和“应用文”这三类,有人主张“新闻文体”应是独立为一类,也就是四类了。

        “文体感”—— 对文章体裁的一种敏锐的感觉,一种具体的印象,一种轮廓的认识。     

          刘教授很实际的指出,各种文艺形式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从内容到形式也是在变化的。所以“文体的分类标准既有其稳定性,但同时又有其相对性”。写作者“只要写作的基本训练过硬,文字表现力很强,最基本的文体类型(主要是记叙和议论两类)熟悉,文体练得少点也无关宏旨”。有一定的“文体感”即可。

        关于“写作关”的三项要求,读来感觉在情在理,是为自己学习写作立了标杆,心中明朗了许多。

          要过好“写作关”在于“多看和练习”,这是鲁迅先生提出的“要诀”,怎么做到呢? 还要继续学习。

          学中写,写中学,其乐无穷。

    《写作通论》学习笔记(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作通论》学习笔记(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ips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