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5.2癸卯年 三月十三 星期二
备注:Day535
阅读时长:35分钟
书名:《道商范蠡》之《天下共富与越国复兴梦》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李海波
内容:公元前490年,重获自由的勾践终于回到越国。
失败,并不意味你浪费了时间生生命,而表明你有理由重新开始。
如何让自己的国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如何让自己的国家走向富强?
如何让越国摆脱成为吴国发展壮大的“血汗工厂”的悲惨命运?
如何让越国找回国民尊严,重拾国家信心?
如何从越王一人之自由,转变为越国一国之自由?如何才能把吴国拉下马,为自己、为国家洗刷屈辱,走向富强?
这一系列的问题,一连串的“如何”成了困扰勾践的头等大事,他再一次焦虑起来。
而范蠡也看到了经过身为奴仆、饱受屈辱的三年特殊历练后成熟的勾践。
如果说勾践在会稽山接受范蠡的“定倾危”之计是第一次战后救亡的短期特训,那么在吴国的三年,勾践则是通过了“定倾危”这个培训科目,圆满实现了“救亡图存”的战略目标。
接下来,范蠡则重点围绕“守持盈”的科目进行教学,以图实现“富民强国”这个战略目标。
对于勾践提出的“古代贤明的君主和圣德的帝王治理国家,是凭借什么理念来执政的?这种理念有没有先后主次之分?应该摒弃和革除什么?又该争取和追求什么?”范蠡仅用“道”、“术”、“末”、“实”四个字便高度概括和回答了勾践的问题。
“道”,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执政核心理念、称霸理由、思想境界、战略高度、国家品牌、价值符号。
“术”就是政策制定、政令推行、方法手段、战术谋略、流程设计。
“道”和“术”,一个属于无形的价值理念,一个属于有形的方法策略;一个属于高度提炼的总纲,一个属于细节分解的行动;一个属于理念性的顶层设计,一个属于实操性的流程设计;一个属于本源,一个属于末流。
行“术”的根本核心是什么?在于君王严守君道。清静无为,任贤用人,顺应四时。
末者,名也。什么名呢?虚假之名。伪道德、假仁义、华而不实的政治口号、虚伪荒诞的政治作秀、空洞无益的概念宣传、打肿脸充胖子式的跨越式发展,凡此种种,都应是一个真心实意为国谋福、为天下谋利的政治领袖所厌弃和反对的。
所谓“实”,就是实际、实在、实质、真实,也就是实现民富国强的霸业之实。
范蠡最后总结说:“凡此四者,邦之宝也。”这四字真决,是古代贤主、圣王治国平天下的核心内容。
如果我们能够道术同步,理念与方法并重,名副其实,有所为有所不为,那就相当于拥有了君王成就 大业的无价之宝。
对于范蠡的这番妙论勾践听后豁然开朗。他又提出,通过“左道右术,去末取实”的总体布局和动态调控,最后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战略目标呢?该坚持什么原则,防范什么错误?假如年成不好,自然灾害频发,又该采取什么措施?如何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呢?
范蠡回答:“中和。”
那么“中和”之道要从哪几方面入手呢?范蠡分别从“阴阳’人天、魂魄、君民、祸福、贫富、内外”七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第一,阴阳有序。第二,人天有应。第三,魂魄相成。第四,君民相安。第五,祸福相依。第六,贫富相济。第七,内外相照。
范蠡认为,古往今来历朝历代,无论是文王、武王的丰功伟绩,琮是夏桀、商纣的劣迹暴行,都可以从他们的兴衰成败中总结出一个道理:但凡灭亡者,都是无一幸免地沾染了嗜好美味的恶习,沉溺荒废于声色娱乐之中,迷恋那些珍奇贵重的所谓宝贝器物,当他们一旦沾染了这些不良嗜好,总想满足自己的私欲怎么办呢?
那就要与民夺利,千方百计从老百姓手中捞钱。
最终的结局免不了:民心瓦解,臣子背叛,身死邦亡,为天下笑。
从《国语》的记载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接受了范蠡“以道治国”观点的勾践。他不但拜范蠡为越国相国,还当着群臣的面庄重宣布了“不谷之国家,蠡之国家也”。把范蠡从一外来打工仔的身份直接提升为荣誉股东。
启示:虽说是越国的国君,若没有范蠡的三次特训和陪伴,很难想象勾践能从吴国安全回到越国。
这当然也是勾践之父越王允常在临死前对勾践面临亲政后的布局。
而勾践也从高高在上,性情无常,好听美言的无良少年变成了懂得尊重大臣,亲近百姓,对自己的国家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君主。
苦难是人生最好的一所学校。入吴三年为奴为仆的经历对于勾践来说成为激励他能安全回到越国,励精图治的最好动力。
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可重整越国却迫在眉睫。幸好勾践能主动提出疑问,而范蠡也能及时答疑解惑,两人配合得相当默契。
面对战争的创伤、山河的破损、人丁的萧条,经济的负担,军事的钳制......越国就像一头贫病交加的老水牛,在这样的现实下,重新回到越国的勾践就像新生一般。
尼采说:“一个人知道了为什么而活,他就能够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经受三年吴国为奴的生活后,勾践非常虚心好学、深入探究。在范蠡指点下,勾践又会作出哪些利国利民的改革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