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问答如行云流水的课堂是否就真好?学生被“卡住”,有停顿,有晦涩,有艰难的课是否就不是好课?叶澜先生说:“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课遇停滞处、艰深处,老师不妨停下来,给学生一些有效地引导,启发一下学生的思维,换个角度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耐心给他60秒或120秒来表达,努力营造“柳暗花明又一村”“腐朽亦可为神奇”的课堂生机和活力。
等他六十秒,让思考真的发生一、专一地“等”
当学生被“卡”住时,不要急着让这个学生坐下,转而找另一个学生回答。且不说每一个学生呈现的问题都具有代表性,老师不应该弃学生的问题于不顾。单从呵护学生心理来说,让学生坐下,就是在告诉他:这个问题,老师也认为你答不上来。而且,也是在告诉学生:遇到困难可以不思考,可以直接迅速放弃。遇到此种情形,老师要学会等待,等他六十秒,从学生的话语中寻找突破点,来引导学生,让他二次思考,连缀思考,进而表达。这是老师耐心爱心的体现,也是教师智慧的体现。
如果学生由于个性原因实在太过紧张,那可以让他暂时先坐下。等学生心情和思绪平复之后,老师再请他回答另一个问题。
等他六十秒,让思考真的发生二、智慧地“等”
精准的捕捉,灵动地应对。从学生说话的那一刻起,老师就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话语,捕捉学生语言里的信息,作出判断,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不清楚什么;仔细观察学生的表情,看他是因为何种原因答不上来,迅速作出能引导学生的应对。甚至发现自己课前预设的偏差,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通常,学生答不出问题,有以下几种情形。第一,没有听清楚老师的问题。遇到种情况,老师先不要生气,心平气和地把问题再叙述一遍。
等他六十秒,让思考真的发生第二,学生根本没有预习过,(特别是回答老师的预习提问时)所以无从回答。有一个老师讲《使至塞上》,课前让学生翻译诗句,很显然学生没有完成预习,因为是公开课,老师不好生气,就让另一个孩子接着译。可是,就如良好的发言氛围会传染,不发言也会传染。另一个孩子起来也不说话。其实,这个时候,老师只需要给学生开个头,“你看一看,第一句,诗人写自己正干什么呢?”学生的思维就可以延伸,师生对话就可以继续。
第三,学生不能联系文本。很多学生说着说着就开始空谈,因为无所依凭,很快就被卡住了。学习《使至塞上》,感受王维“舍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的抒情风格,因为老师解说过“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的隐隐不满,学生就一直在这句上打转。此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体会首联“单车问边”中的隐蔽感情,此次出行,不可能是真的”单车”,但诗人为何这样写呢?名为问边,实被排挤。此去经年,再回长安也许世事多已变迁。再读颈联,越过山丘,那奇绝瑰丽雄浑的大漠之境很快击中了诗人的诗心,让他暂时忘却了人生的烦恼。再看尾联,“都护”尚在前线督战,将士们的艰辛忠诚让诗人深感守边的不易。两相比较,个人得失渐渐释怀。王维终究还是那个钟情山水,散淡自在纯真的王维。这些时隐时现的情感脉络,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走进文字中去细品。
等他六十秒,让思考真的发生第四 ,对知识缺少辨析与整合。对学生知识的易混处和难处,老师可用举例法和对比法帮助其化难为易。学生自学杜牧的《盆池》 ,问情感学生答得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再问思想,学生就会卡住。卡住的原因是在学生的意识里,情感与思想常常是混为一谈的。帮助学生梳理一下“情感”与“思想”两词的大致差异 ,对训练学生语文思维的精准有帮助。让学生说三个表达感情的词(如爱恨乐),再给学生举两个表思想的词(如自由进取),让学生自己说一两个,再简单比较二者差异,就能把停滞处转为思维的“辨析点”,知识的“习得点”。
第五,是学生确实答不出来,这时,可以选择让学生读句子,读段落。比如教学《壶口瀑布》,归纳不出瀑布特点和精神,就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读完,老师找个亮点鼓励 ,并随意的问一下为什么喜欢读这一段。如此,降低难度,迂回一下,让学生感受到思考并不是很复杂的一件事。
当然,学生思维中止不前,肯定还有其他原因,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总结应对。
等他六十秒,让思考真的发生三、有意地“等”
所有问题,学生“一望而知”“对答如流”的课堂是没有意义的。好老师不仅不怕停滞,反而会会紧紧围绕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征,有意设置有梯度有层次的一些等待点,此时的等待点,已变成能激发学生思考力的“思考点”,只为引导学生向文本的更深处漫溯。如教学《饮酒 (其五)》设计一个主问题:《饮酒》里有什么?主问题下引导出三个子问题:可以直接读到的“有”;可以间接读到的“无”;诗里“有”一个怎样的陶渊明?其中,话题二,三就是有意要给学生设置等待点。学习《春望》,移情、借景抒情之类的是老调,设置等待点:为什么必须是“溅泪”,而非“流泪、落泪、淌泪”?“溅”是怎样一种状态?让学生真实体会面对春色妩媚却风雨飘摇的山河社稷,诗人热泪飞溅,喷涌而出的赤子之痛。接着再提升等待点的难度系数:请你品析一下"惊"字或"搔"字的况味。(惊是实写,搔则是写一种状态) 诸如此类有意为之的等待点,实则都是课堂上学生思维的“生长点”。这些“生长点”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持续生长,开枝散叶。
等他六十秒,让思考真的发生能否设计出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等待点”,取决于教师文本解读的能力和对学生思维的关注程度。
总之,语文课堂,一样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如登山一般的课堂思维层次之美:初始平静优美,慢慢异峰凸起,山之高,洞之幽,树之奇,皆可远望。可是山高路长,路漫漫其修远,迷茫困顿上下求索,待其终于找到路径,一气呵成。才发现最美的风景果然在远方。
语文课,能和学生一起经历”探索——遇困——突围——顿悟”的思维探究之旅,是语文老师百炼成钢的课堂真功夫。虽然艰难,我亦愿意努力为之。
等他六十秒,让思考真的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