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or策略
-
除了创造稀缺性,超越免费还有5个有效的法则,他们是时效性,个性化,可用性(易理解性),可靠性和黏性。
-
时效性能够超越免费。
- 不仅商品和服务有时效性,人的技能也是如此,当满大街都是某种技能的培训班时,这种技能的时效性早就过去了。
- 很多人都知道需要终身学习,但是未必知道这背后的道理,终身学习的目的就是让自己领先同辈人一步,以便成为具有时效性的人才,避免在低水平上竞争。
-
突出个性化。
- 既然免费的基础是易复制,那么无法复制又有价值的东西,自然就不可能免费,个性化的东西显然是无法复制的。
- 什么是真正有价值、无法复制的个性呢?我们不妨看一个比较极致的例子:个性化医疗。
- 现在大部分针对癌症患者的治疗非常个性化,比如靶向治疗,要先测试患者的基因和肿瘤的基因,看看哪些药物(主要是通过干扰肿瘤生长所需的特定分子来阻止癌细胞增长)对患者身上的癌细胞有作用。在治疗期间还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变化不断做出调整,这完全是个性化的事情,而不是找医生开了药,去药房拿了药回去吃就可以了,这种服务显然不可复制。
- 可是治疗大部分疾病所使用的药物依然每个人都相同,比如对感冒或者上呼吸道感染这样常见的疾病,医生给所有患者开的药不会超过5种,剂量也大致相当,在未来不同人使用的感冒药可以是自己的基因和病原体的基因而定,这样的治疗当然不可复制,也就不可能免费了。
- 根据每个人的习惯做精准营销,在大数据时代是完全办得到的,只要做到这一点,就能获得超出免费的议价。
- 不了解用户喜好,个性化的红利就消失了。
- 特斯拉对用户主动开放个性化配置汽车的权限,则让他获得巨大的溢价,特斯拉的每一辆车都是购买者自己配置的,这让他可以在生产上完全做到每一辆车都是准确符合购买者需求的。由于没有浪费特斯拉的毛利率非常高,相反传统汽车厂商因为不了解每一个人的喜好,只能准备好各种型号和配置的车,而经销商为了保险起见,通常会订购最保险的颜色和最常见的配置,那些失去了个性化的汽车只能靠价格吸引购买者,年底时大量的库存则要靠降价出售的方式才能清空,这使得他们的毛利率变得非常低。
- 在未来不仅企业的产品需要通过个性化获利,每一个人也需要往个性化方向发展,要求所有人都有一样的表现,是工业时代的特征。因为只有那样才能保证行动一致,做出来的东西品质才能一致。在未来的智能时代,凡是可以重复的事情都可以由智能的机器去完成,对人的要求不再千篇一律,而是要求人有自己的个性。人因为有个性才可爱,才变得不可替代,那些没有特点,从全世界70亿人中随便就能挑出一个替代者的人,没有人会觉得他们重要。
-
提供具有可用性的产品和易理解性的服务。
- 怎样理解可用性和易理解性呢?如果有人把你读不懂却很有用的书读给你讲懂,你可能会为此掏钱,很多人愿意花钱买解读经典的产品,就是这个原因。
- 在任何时代把事情解释清楚,这个本领都可以变成一个很赚钱的生意,比如律师的生意,从本质上讲就是帮助受托人解释法律,到了信息时代这种需求变得更为重要,因为现在的很多东西太复杂了,信息量太大了,即使免费我们也用不好,当我们不得不使用那些东西时,只好像能够帮助我们使用的人付钱了。
-
提供可靠而易得的服务。
- 免费的东西固然好,但是不好用的话,必然有人愿意支付一些费用,获得可靠的服务。
- 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宁可花钱买一台可靠性高的新电视,或者新冰箱,也不会买随时可能坏的免费产品。可靠性比免费更重要。
- 服务也常常体现出可靠性和品质,比免费更吸引人的特点,世界各国政府都会提供一些免费服务,包括很多公共事务,义务教育和公费医疗,但是相应行业的私营服务依然有市场,事实上在美国最好的大学和医院都是私营的,收费部分在中国很多私营的服务比免费的服务更受欢迎,很多人选择付费的私营服务,因为他们比那些免费的服务更可靠,甚至更容易获得,比如很多人选择到私营牙科诊所去看牙,因为不需要排队,而且服务通常更好。
- 虽然免费服务在短期看比付费服务更有优势,因为他不要钱,但是从长期看免费服务未必有竞争力,因为他们没有收入难以改进。人通常能忍受短期的痛苦,但难以长时间接受轻微的痛苦,因此如果一种服务质量不高、不稳定,用户虽然一开始能够接受,但时间一长就难以忍受了,就会愿意付钱获得稳定的服务,避免恼人的麻烦。
- 长期忍受一个让自己感觉不方便的服务十分痛苦,因此给新顾客大量补贴的是一类公司,拥有大量稳定用户的是另一类公司,他们鲜有交集,后者只要服务可靠收费合理,就会有很多人长期使用他们的服务。
-
打造具有数据黏性的服务。
- 这也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特点,虽然在任何时代都存在切换的边际成本,但是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切换的成本远比从前高得多,因为我们换一个服务或者一个产品时要携带一大堆数据,这件事常常让人知难而退。
- 现在技术的进步速度很快,以至靠技术打造的护城河长城不可靠,因为一个企业很难做到技术永远领先,但是数据的积累可以让企业的护城河越来越深。即使有人将阿里巴巴全部的源代码拿走,设立一个一模一样的服务,也难以复制一个新的阿里巴巴,因为所有用户的数据还在原来的企业里。
- 在更大的范围内越善于使用数据黏性的公司,后来的发展越顺利,而开始靠免费服务拉用户,甚至花钱买用户的公司,常常后劲不足。
- 少数经验不断积累的从业者如今非常稀缺,无论他们开什么价都有人愿意请他们做事情,他们一旦离开某家企业或机构,企业或机构的损失就会很大,因为他们已经对他们产生了依赖,这就是人的黏性。有黏性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自己的本事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而增长,他们的经验是不断叠加的,而不是简单重复的,因此与其预测将来哪个行业吃香,不如增加自己的黏性。
摘自 吴军《格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