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看了电影《追风筝的人》,感觉心灵很震撼。天空中那高高飞扬的风筝和地上那混乱的阿富汗喀布尔形成强烈的对比;清真寺内那虔诚的穆苏林信徒和体育馆那丧心病狂的塔利班形成强烈的对比。整部电影充斥着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暴力、性侵、背叛、救赎......有些地方看的不是很明白,比如为什么叫“哈扎拉男孩”?于是,我百度了《追风筝的人》,了解到《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以两个阿富汗少年的情感为主线,讲述了一场由风筝引发的背叛与救赎的故事。豆瓣书评8.8,我毫不犹疑买了原著看,这本书带给我许多关于人性与救赎的思考。“为你,千千万遍”的承诺宛如警示钟一直萦绕在耳畔,哈桑对阿米尔说出“为你千千万遍”,这句话支撑的是他至死不渝的忠诚和信仰,阿米尔对侄子说出“为你千千万遍”,这句话支撑他是永恒的忏悔和救赎之心。以下是关于这部作品的几点人性的思考:
一、关于忠诚
阿米尔与哈桑从小喝同一个奶娘的奶长大,虽为主仆,却情同手足。哈桑一直勇敢而执着的保护者懦弱的阿米尔,为了阿米尔的荣誉,为了他们的友谊,也为了自己忠诚的信仰,他可以忍受任何屈辱和伤害,哈桑至死不渝地把自己当作阿米尔最忠实的朋友。但是,阿米尔作为主人,打心底里并不认可哈桑是自己的好朋友,还经常嘲笑他的无知,甚至会和哈桑开一些有损他尊严的玩笑,考验他的忠诚度。比如在阿米尔逗弄哈桑叫他吃泥巴的时候,哈桑说:“如果你让我吃泥巴的话,我会吃的!——可是你会让我吃泥巴吗?”阿米尔不敢直视哈桑的眼睛,只好说:“你知道我不会的。” 当阿米尔考验哈桑的忠诚时,哈桑反过来考验了阿米尔的良心。
即使后来阿米尔做了一些伤害哈桑的事情,哈桑还是在最危险的时刻选择携家带口重新回到阿米尔的家园,坚守他们曾经最美好的地方,甚至宁愿暴死在塔利班的枪下也不愿离开。为了能看懂阿米尔写得书,更为了有机会能再见到阿米尔,哈桑学会了读书识字,在他写给阿米尔的信中,深刻流露出他的真诚与善良。
信中写到:我梦到拉辛汗老爷身体好起来了。我梦到我的儿子长大成人,成为一个好人,一个自由的好人,还是一个重要人物呢。我梦到花儿再次在喀布尔街头盛开,音乐再次在茶屋响起,风筝再次在天空飞翔。我梦到有朝一日,你会回到喀布尔,重访这片我们儿时的土地。如果你回来,你会发现有个忠诚的老朋友在等着你。
二、关于背叛
阿米尔得到父亲的认可与赞美,他极度渴望得到追风筝节上的胜利。在“风筝日”那天,阿米尔打败所有竞争者后,他叫哈森去帮他捡他剪断的竞争者的风筝,哈森欲追,转身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而,在哈桑追到风筝之后,被阿塞夫凌辱的时候,阿米尔却选择蜷缩在角落里偷看后全身而退,哈桑不肯屈服换来雪地上那一抹让人揪心的黑色血迹。
回到家后的阿米尔回避了所有人对他和哈桑之间发生什么事情的关心,阿米尔后面实在经受不了自己良心的谴责,而用石榴砸得哈桑满脸满身红色的石榴汁,哈桑没有还手,他捡起地上一个石榴捣碎在自己的额头上,对阿米尔说:这下你满意了吧!转身走了。
阿米尔没有勇气面对错误,反而选择诬陷哈桑偷了他的手表。阿米尔的父亲问:哈森,这手表是你偷的么?哈森抬头看阿米尔,很沉静,说:是我偷的,老爷。哈桑知道,只要他说不是,老爷一定会追查下去,为了保护阿米尔在老爷心中的形象,他认栽,并选择离开。留给阿米尔的是一辈子的灵魂的洗涤和救赎。
三、关于种族歧视
年幼的阿赛夫第一次骚扰阿米尔和哈桑时,称哈桑为肮脏的哈扎拉人。阿米尔把哈桑的儿子接回美国后,对岳父说:“以后我在场的时候,请你永远不要叫他哈扎拉男孩,他有名字,叫索拉博“。
为什么叫哈扎拉?百度云“哈扎拉”是波斯语,意为“一千”。有些学者认为,哈扎拉是成吉思汗及其后人西征后在阿富汗留下的驻屯兵的后裔。早在十三世纪上半叶,蒙古军队占领波斯和中亚一些地区后,就留归镇守官统辖,并留下少量军队驻屯。后来,成吉思汗之孙蒙哥又以千户为单位派遣驻屯军到这里,这些军人的后代就留了下来,与当地的波斯人、塔吉克人、突厥人通婚,融合、繁衍、发展。于是,“哈扎拉”就成了他们的称呼,意指“千户”的后裔。
阿富汗的种族人群主要是普什图人,他们自称是真正的阿富汗人,纯种的阿富汗人。认为是哈扎拉人污染了他们的国家,弄脏他们的血脉,所以对哈扎拉人充满歧视甚至是排挤。
四、关于性别歧视
阿米尔在美国最终娶了塔赫里将军的女儿,尽管索拉雅出身名望,有一副好皮囊,却多年来没有门户光彩的人来向她提亲,直到阿米尔的出现,治愈了她最大的心病,避免独自随着年华老去,无夫无子,无依无靠。因为在她18岁叛逆时期,跟一个吸毒的男子私奔,同居一个月后被他父亲抓回家。索拉雅在参加她舅舅儿子的婚礼后,放声大哭嚎叫:”这太不公平了,她们的儿子到酒吧鬼混,寻欢作乐,搞大别人的肚子,未婚生子,没人说半句闲话。我不过犯了一次错,而突然之间,所有人都开始谈论清白和尊严,我一辈子将不得不背负这个罪名,抬不起头来。“
原来不止在中国有这种性别上的不公平,我们凭什么去指责别人的过去?
那天索拉雅握住阿米尔的手,说:”能够找到你我真幸运。你和我遇到的阿富汗男人都不同。“
阿米尔亲亲她的脸颊,说:”让我们永远别提这个了,好吗?“”好的。“看到这,我黯然泪下。
五、关于性侵
在“风筝日”那天,哈桑去捡寻被阿米尔割落的最后一只风筝的路程中,遭遇到了上次在他手中吃瘪的阿塞夫。结果,哈桑不仅遭到一顿毒打,而且遭受了作为一个男人最起码的尊严践踏,他被鸡奸了,被阿塞夫伙同两个小伙伴明知道是犯罪的情况下将他强行同性奸侮!
命运总是捉弄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从孤儿院被带走后,也遭到了阿塞夫等人的强奸。所以索拉博会觉得自己很脏,他告诉阿米尔很庆幸父母都不在世,看不到他这个样子。索拉博的心理创伤很严重,在阿米尔提出要把他重新送回孤儿院后再想办法办理领养手续的时候,他奔溃了,选择在浴室割腕自杀,来解脱一切噩梦。
只能说哈桑很坚强,坚强到可以驱逐人性的阴暗面,在遭遇种种不幸之后,仍然坚守真诚与善良,寄希望于儿子长大成为一个好人,一个自由的好人,还是一个重要人物。
六、关于救赎
整部作品的高潮在于,通过拉辛汗的叙述,阿米尔得知哈桑其实是父亲的私生子。所以父亲会觉得自己亏欠哈桑,从而把平常的精神性父爱赋予哈桑。父亲每年都记得哈桑的生日,并给他安排做修复兔唇的手术。在阿米尔提出换仆人的请求时,父亲警告阿米尔:“哈桑哪也不去,他属于这里,以后不准再说这样的话。”
在父亲和拉辛汗的谈话中说自己痛恨盗贼,可自己却也成为了盗贼,偷了人家的妻子生下了哈桑。为了弥补自己对哈桑的罪恶,便开了许多恤孤院照顾无家可归的孩子。所以在哈桑搬离的时候,父亲会泪流满面,甚至逃命到了美国,还是会说:“要是哈桑跟我们在一起该多好!”
阿米尔答应了拉辛汗的要求,决定接索拉博回美国,替哈桑将他抚养长大。于是,他回到了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重返了幼时生活的家园,目睹了其中的战乱带来的痛苦,开启了救赎之旅,克服他本性的懦弱。
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在那戒备森严的小屋里,面对着是比自己强大的阿塞夫,阿米尔没有退缩,坚定要带哈桑的儿子走,没带走绝不会离开。阿塞夫还是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两个人便打起来,尽管他被打的满地鲜血令索拉博哭求着阿塞夫别打了,可阿米尔竟然只是发笑!因为,那一刻,他知道了,他通过他的救赎已经打开了心结。第一次感到心安理得,因为他的心病已愈,终于痊愈了。
几经周折阿米尔把哈桑的儿子带回来美国并视如己出,他跟索拉雅结婚十五年一直未能生育,领养索拉博,或许是最好的安排。阿米尔最终选择了为爱救赎,迈出了成长的步伐。
在芳草地上,阿米尔陪索拉博放风筝,在帮索拉博去追被剪断的风筝时,回头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为你,千千万万遍,纵使遍体鳞伤还是会义无反顾,也许这就是人生,人生不是只做值得的事情。因为人生似乎总是在犯下各种各样的过错,有时结果是我们无法挽回的,但弥补却是错误过后我们所能做到的,那是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追风筝的人是自我救赎的人,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该不断追着这样一个“风筝”。不管那意味着什么,亲情、爱情、友情也好,让我们勇敢地去追吧。
那只风筝,你敢追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