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了两节课,上午一节是外研社的读写课,语篇是日记,关于蚕的生长过程。需要提炼出来结构性知识,那就是写日记的时候,要写关于这个动物的那些方面。那就是age,appearance and ability.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96663/3d4943362ef8737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96663/573d8bb81fb6aab3.jpg)
在两位专家赖老师和杨老师点评时,有几个点深受启发,聚焦在迁移创新这块。我们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能够retell 就可以了,课堂上蹦蹦跳跳,很活跃的也并不一定能够真实的掌握知识。
1、迁移创新是要让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简单的会背课上的内容,因为我们会发现,等到了实际中,真实交流时,没有人会按照书本上的一字一句来说话的,不会完全按照书本来,所以我们交给学生的,是要能够运用出来的,而不是简单的基于课本。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96663/8463981bc5531e3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96663/530d1158690465e3.jpg)
关于杨老师的点评中,其中提到的育人,我们不是到课文快结束时,把育人带出来,而是需要在前面做好充分的语言知识铺垫,让学生通过已知,来去解决未知。而且也不要说的太大了,比如一篇关于动物的文章,那就是我们要爱动物,这个突然插入进来,就很奇怪,而且如果前面文本分析提的问不到位的话,那引出来的育人也有点牵强,相当于就是口述了一遍,没有感召力。
那么怎么做呢,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什么样的够狗适合做导盲犬,他们有什么样的品质。
读中环节设计的问题时,他们要经过多久的训练,通过多少场考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导盲犬,他们的寿命是多久,通过这些问题以及答案度的整合和梳理,我们会发现,导盲犬要成为一只合格的导盲犬,也是要经历很多的考验,而且从中会发现他们的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
这样的铺垫就是真的到位了,那么再引出来情感教育,就会很自然,比老师光秃秃度的讲一句所以,我们要爱动物更有力量和感召力。
另外一个就是关于对学生的评价。内在和外在评价。很多课堂上都会分组竞争,这样体现的更多的是外部奖励,而实际上我们是要激发内部学习动机。而且老师需要时刻关注到哪些区域比较安静,要适当的去和这部分比较安静的学生互动,这样即使是不举手的组,也能得到一些分,而不是最后大家都面面相觑的看着冠军组,而其他组什么奖励都没有,其实每一组都很努力在课上学习,表达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