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这样一个帖子:“高考之后,父母把我拉黑了。”
高三学生的哭诉,既可怜又有些无奈,原来一个志愿填报,能让家瞬间成为战场。
有位网友看到帖子后,也分享了自己当年报志愿的一段经历。
十年前,这位网友高考分数超出一本线30分,可以到一个相对不错的外国语学院学法语,他自小对语言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母亲却坚持让他报考财经学院的会计专业。按照母亲的说法:“会计好就业,不愁找工作。”
网友对会计专业不感兴趣,多次跟母亲理论,但母亲以跳楼威胁,声称不按她说的报考就自杀。
被逼无奈,他选择妥协,将自己的第二志愿改成了会计。
然而母亲还不满足,偷偷将儿子第一志愿的法语和第二志愿的会计进行了调换。
待录取结果出来以后,母亲如愿以偿,他一言不发,但心里就此埋下了怨恨的种子。
傅首尔也曾讲过一段扎心的回忆,她按照母亲定制的“完美人生”走到现在,最高兴的不是她,而是她妈。
其实,父母与孩子的相处,应当学会保持适度的边界感,可以给建议,但不要干预。
但也像人们常说的:越是亲密的关系,我们越是难以设立边界。
父母“帮”填志愿,“帮”挑工作,“帮”选对象,我们让;
满腹牢骚的朋友,把负面情绪一股脑倾诉给自己,出于友情,我们退;
另一半对自己漠不关心,拒绝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我们忍......这一段段没有边界意识的关系,让自己疲惫不已。
正如叔本华说的,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难免会深深刺痛。
深以为然。
所有的关系走得太近都是一场灾难。无论亲情也好,爱情也罢,都要学会保持适度的边界感。
如此,不因距离太远而生疏,也不因距离太近而负累。
亲疏有度,才能久处不厌。
01
守住亲子界限,教育才能成功
亲子界限,总会被人忽略。
很多父母会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模糊了亲子间应有的界限。
在热播剧《大考》中,网友对吴家俊和周博文的妈妈的教育方式感同身受。
一位是嘴上喊着“为你好”的吴家俊的妈妈董碧华,总是毫不顾忌儿子的感受,掌控儿子的人生。
面临高考,儿子喜欢漫画,梦想是考上艺术学院,但妈妈却不同意,坚持让儿子考985。
她认为未来只有考上公务员才是最好的归宿,打着为儿子好的名义,辞去工作只为能时时刻刻监督儿子的学习。
有一次,吴家俊偷偷为比赛准备绘画作品,不巧被妈妈撞到,她不顾儿子的解释,冲上去毁了儿子画了好几个月的参赛作品。
她恼羞成怒地说:“你看什么看,你不知道我为你好吗?”
儿子忍无可忍,对着妈妈大喊:“你真是太恶毒了,你连后妈都不如!我不想再看到你,我要马上离开这个家!”
听到儿子的话,妈妈气急败坏地打了儿子一个耳光,儿子也狠狠地摔门出走。
很多网友看到这一幕,都感到一股浓浓的压迫感扑面而来。
很多父母都和吴家俊的母亲一样,常常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过分干预孩子的人生。
殊不知,不管是多亲密的关系,都不能越过那道隐形的界限。
当父母打破了亲子间应有的边界感,剥夺孩子的自主权,那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也会事与愿违。
而健康的亲子关系,从来都是有清晰的边界感的。
周博文的妈妈赵珊,就是一个很有边界感的人。
她将“为你好”放在心里,从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儿子身上;
给儿子充分的自主权,对于儿子的高考志愿也是从不干预,让儿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在这种有边界感的爱的环境下,周博文成了大家口中“别人家的孩子”,高考以699的高分成功考上北大。
最好的亲子关系,从来都是尊重与平等。
父母与孩子,首先是独立的个体,然后才是彼此的亲人。
父母控制自己那颗放不下的心,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人格独立、身心健全的人,拥有行走世界的勇气。
守住边界,才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也能成就孩子最好的样子,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02
守住婚姻的界限,才能长久
在所有关系中,夫妻界限很让人困惑。
有些人觉得婚姻就是让两个人合二为一,可是界限感却鼓励两个人成为独立的个体。
那亲密关系和夫妻边界冲突吗?
并不。
在《人生果实》当中记录了一对老夫妻的故事。
修一爷爷是一个严谨细致的人,喜欢每天安排好自己要做的事,再一个一个处理;
而英子奶奶却比较粗心,不拘小节,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自己开心就好。
两个人的性格完全不一样,却相濡以沫了一辈子,既恩爱,又甜蜜。
他们说,让婚姻关系持久和和谐的秘密,就是:绝不过多干涉对方。
爷爷不想吃蔬菜,奶奶不会因为“你应该这样”而强迫爷爷;
奶奶想要买自己喜欢的东西,爷爷也不会因为“你应该这样”而限制奶奶;
如果遇到了矛盾,两个人一定会控制好情绪,做一次深度的沟通,互相认错,互相体谅。
在心理学中,亲密关系里双方感受到的自由度和束缚感被称之为“关系空间”。
双方所感受到的自由度越大、束缚感越小,关系空间也就越大;反之,也越小。
当然,关系空间不是越大越好。
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呆在一个房子里,如果房子过大,几千平米只有你一个人,你会觉得孤独,在关系空间里,便是冷漠的表现;
但如果房子太小,只有十几平米,我们感受到的是局促和难受,在关系空间的表现,则是束缚。
束缚的关系会让相爱的两个人在关系里被挤压,喘不过气来,情感关系就变成了彼此的负担。
著名作家纪伯伦说过:“在一起的时候要给彼此保留空间——橡树和雪松并不能在彼此的影子中成长。”
适当保持边界感,能够让亲密关系向好的方向用力生长,彼此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03
守住友情界限,才能获得舒服的人际关系
在所有令人舒服的相处中,一定是包含合适的分寸感。
没有一个人会喜欢别人对自己指手画脚,没有界限和分寸也只会给他人带来烦恼和不便。
朋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大家也许相处得更愉快。
有一位曾经被人际关系困扰的网友,现在人缘甚好,有人向她请教过交友秘诀,她却回忆起自己的过去。
以前的她其实是个强势的人,总是希望大家都听从她的意见。
可是有时候话说得太多人家并不一定接受,自己的掏心掏肺也换不来同样的对待,反而和大家的距离越来越远。
后来她下定决心,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不该说的话不再多说,不该做的事不再插手。
没想到反而给大家留下了靠谱的印象,大家也愿意把什么事都告诉她,询问她的意见。
她说:“这样的好处是我轻松了,自己不麻烦,别人也舒服。”
其实,所谓为人处世的高情商,就是懂得边界感。
就像席瑞在奇葩说里提到的, “和一个有边界的人相处,建立边界感,才是舒服的”。
你可以有很多朋友,但就算关系再好都不能失去该有的分寸和尊重。
保持边界并不会影响彼此的关系,反而会让自己减少很多的烦恼。
知深浅,懂进退,不仅可以让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加简单轻松,收获的友谊也更加稳定坚固。
《界限感》一书中提到:
“最好的关系是亲近的保持距离,把握自我边界,别因自我认同感而失去理性。”
守住亲子界限,把自己从陪伴孩子的焦虑中解放,也给孩子自由呼吸的爱;
认清夫妻界限,给彼此留一点空间,不去纠结无尽的亲密欲望,是维系关系的必要前提;
设定朋友界限,不侵犯别人,作为回报别人也不会侵犯自己,至少不让自己陷入生活的负面情绪。
远而不疏,近而不入。
无论是哪种关系,都要懂得适可而止,这也是彼此相处的最好方式。
守住心理界限
心理学家武志红认为“边界意识”简单理解就是:“我是我,你是你,我的事是我的事,你的事是你的事。你的事如果想让我帮你,过来跟我说。我的事如果没有对你发出邀请,不要干涉我。”这个世界上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这三件事,直接划分了我们为人处世的界限。
老天爷的事,我们无能为力,只能接受。别人的事,别人是主导,我们只可尊重。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要指望他人。当理解了这点,便不会因为自己的事情而打扰到别人,也不会因为别人的事情而影响了自己。所有牢不可破的关系,无非是认清各自的边界,而不试图逾越。
那如何认清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界限呢?首先我们要关注自己的需求,知道什么时候拒绝、什么时候接受他人的请求,这也是认清边界的基础。
在彩虹之门疗愈空间,我们可以在色彩心理疗愈师引导下了解自己真实的需求;首先运用色彩识人看到真实的自己,也就是被隐藏的情绪根源和内心深处真实的需求;
然后运用色彩疗愈技术清理和释放这些情绪,让情绪流动,感受内心的真实的情绪;此时此刻,我们直观身体和情绪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子,不批判、不抗拒,尊重并全然接纳真实的自己,我们便能做到内心与语言一致的状态。
当我们了解了自己的需求并平心静气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看法和期待时,对方就很容易听到和理解我们的感受,如此我们便能建立起自己的心理界限,同时也会知道他人向我们传达的界限在哪里,互相被爱、被尊重,也给彼此一个“说的算”的人生。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走进彩虹之门,关注七彩人生,解开人生路上的困惑,我们下期见!(部分图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