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说自控力是一种肌肉,越练越强。但仔细想想,这个比喻似乎有些问题。比如有个人一开始意志力很薄弱,喜欢喝酒,越喝越迷恋喝酒的感觉,最后无法自拔,那么显然他的“自控力肌肉”根本就没用上。如果自控力肌肉这么容易就用不上的话,自然选择为什么还要给大脑留下这个设定呢?
还有,生活中有些自控力很强的人,可能明明爱喝酒但知道喝酒误事,平时滴酒不沾——结果偶然遇到挫折,精神崩溃,喝了点酒,就“破功”了,变成一个嗜酒的人。这似乎也不对,照理来说,他练了那么久的自控力,肌肉应该很强才对,怎么一下子就没用了呢?
可见“肌肉说”不太可靠。而“模块说”则提出了另一种自控的理论。
我们大脑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各个模块感情力量强弱对比的结果。想要管住自己不吃巧克力,就应该让“不吃巧克力”这个模块变强。
而模块变强的机制则是增加“满足感”。比如这次“吃巧克力模块战胜了别的模块,成功地让你吃到了巧克力,你马上就能获得一种快乐的满足感,那么下一次争论时,“吃巧克力模块”的力量就会更强,别的模块就更争不过它。
总结来说,这是一个“在争论中取胜→获得快乐奖励→自身力量更强→下次争论更容易取胜”的过程。
快乐的感觉,正是自然选择最喜欢的激励手段。而这是一个正反馈循环。这就是为什么短期冲动总是难以克服,一次次的满足只会让它次比一次强,你最后必须加大剂量才能让它满足,就好像吸毒。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个戒酒很长时间的人,偶尔喝一次酒就马上又想喝酒。因为他的喝酒模块并没有失去力量,只不过一直被压制而已。偶尔喝一次酒带来的巨大的满足感,就足以把它再次激活。
这也是为什么要引诱一个人去赌博,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开始就让他赢,一次次的赢牌给他带来的刺激越来越大,他就很容易陷进去,难以自拔。
如此说来,最好的自控方法应该是打断正反馈,不让相关模块获得即时奖励和满足感。
这正是佛学的自控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