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孩子要看小猪佩奇,我说:“可以,天亮就看。“孩子开始哭,我有点不爽,觉得我同意看了啊,晚上11点就是要睡觉了。孩子很委屈哭着要:我现在就要看,你给我现在就看。”
那我我之前有没有给他在睡前看过呢?有!不止一次,在我可能那天心情好的时候或者看起来没有那么因为孩子睡觉晚可能引发各种后遗症的焦虑缠绕的时候。
那,看出来了?
是我第一次让看了,第二次不让看,是我在给孩子建立行为边界的时候不清晰。估计孩子如果会充分表的的话肯定会在心里想:“what the hell!为什么有时候可以i,有时候不可以?妈,你这个按钮怎么时好时坏呢?“
先来看看我这样模棱两可,会形成什么样的局面?1 因为相同事件回应第一次可以,第二次急眼这种不一致,孩子心里可能会没有安全感;2 孩子办事情会存在侥幸心理,就可以试试看啊,说不定就灵了?3 我定的规则不在有效;4 我心里忘记了之前自己行为的不一致,只看到孩子每次回应的反应的不同,而偏见的觉得孩子”不讲理“”无理取闹”。5 亲子关系的距离增加。6 无法客观的看待彼此,失去了与人相处起码的客观性,试想看咱们长大的过程里,有多少次爸妈和我们的误解?
哈,边界究竟要怎么建立?
1.面对自己心里的恐惧,不要让他控制自己,无路是恐惧孩子的哭闹还是其他什么;2 谨慎的给孩子提建议和给承诺,那里面包含了编辑;3可以破例,但是要事先申明并不是常态化的;4 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提高自己对边界的明锐觉察,这样就能发现那里可能存在边界的建立,那里没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