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颓废主义文学滥觞探因

颓废主义文学滥觞探因

作者: 写你自己 | 来源:发表于2020-11-17 20:27 被阅读0次

引言

颓废主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范畴和美学范畴,自19世纪西方颓废派文学广泛兴起以来,颓废主义一直是一个有争议性的概念,本文无意争论“颓废”或“颓废主义”的概念性问题,只想就颓废主义文学本身和审美内涵上加以解读。下文中张器友先生和解志熙先生的解读只是为了方便读者对“颓废主义”的界定有一个概念性的认识。

1.     定义

张器友在《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中说:“颓废主义作为一种国际性文学思潮,起于19世纪中后期的法、英、德、俄等欧洲各国,是前期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以及自然主义等文学流派共同形成的一股世纪末文学思潮。它是中小资产阶级作家艺术家对人类处境和内心世界的一种体悟和审美创造,带有强烈的怀疑论和反叛色彩,具有反抗现存资本主义的性质。颓废主义以主观唯心主义为哲学基础,否认理性的价值,主张个性的极端自由,崇尚感官本能的放纵,于虚无之中透露出颓废的文化心理和神秘主义的审美情趣。”

解志熙在《美的偏至——中国现代唯美一颓废主义文学思潮研究》中说:“作为西方近代文明和近代人文理想发生根本危机的第一批精神产儿,唯美一颓废主义文学思潮是从反叛理想主义的近代人文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近代文学精神来开始其行程的。但这是一种盲目绝望到自戕的反叛,带有极为浓重的悲观虚无主义色彩,从而它也就使自身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所谓“颓废”,即认定人生,乃至整个文明都注定在毫无意义的自我耗竭中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或末路;所谓“唯美”,则是自觉到颓废的人生宿命之后转而对颓废人生采取的苦中作乐的享乐主义立场。”

2.     产生根源

西方文艺创作上的颓废主义倾向最早出现在18世纪末的德国(此处有争议,不做过多讨论)。19世纪以后,法国也相继出现了一些颓废主义文艺家,颓废主义文学的创作也迎来了高潮,并形成了一股社会化思潮。波德莱尔是其代表。无论是他颓废主义的美学思想还是他的文学创作,在当时都是最具系统性和实绩的。以下就以波德莱尔为代表对颓废主义产生的原因加以探讨。

(一) 特定时代下的社会现状

法国在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前半期这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历经拿破仑的革命和失败、18世纪40年代一系列的革命以及50年代初路易·波拿巴的政变,一直处在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中。上流社会的腐败,政治、法律和道德上的虚伪更是那个时代的顽疾,它与民不聊生的社会黑暗形成鲜明的对照。黑暗的社会现实使波德莱尔等一批文学家开始更加关注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也更加看清了上流社会的虚伪。波德莱尔对此深恶痛绝,他在诗歌中写道:“透过粉饰,我会掘出一个地狱。”波德莱尔把真实看作是人和艺术的本质,只有真实的人和艺术才是自由的,而善和高贵的东西往往是人为的、虚假的。这种表现在上层建筑中的虚伪的根基乃是对金钱的崇拜。他说:“当财富被表现为个人的一切努力的惟一的、最后的目的时,热情、仁慈、哲学在一个折中的、私有制的制度中做成人们的共同财富的一切,就全部统统消失了。”

一个虚伪的社会比起一个民不聊生的社会更为可怕。因为它动摇了人的信念,摧毁了价值判断的中枢。它直接导致了真理、理想和英雄主义的缺失,同样也带来了艺术的危机和艺术转移的契机。在一个缺少理想、英雄甚至爱情的社会里,有良知的艺术家不得不面对现实,重新审视以往的艺术和艺术观,破旧立新。波德莱尔的颓废主义艺术观和文学创作正是在这种虚伪的社会现实土壤里生长出来的。虚伪的现实使他倍感真实的可贵,也为他提供了批判的对象和批判的武器。批判的武器就是真实性和现代性。他从真实的原则出发,对长期以来流行的真善美相统一的美学理念进行了批判。在波德莱尔看来,美善一定与真统一在一起、丑恶必然与假为伍的理念是不符合实际的。既不符合现实的实际,也不符合美学的实际。永恒不变的美是不存在的,美是以特殊的样式存在的,是变化着的东西。美的特殊性又与现代性紧密相连,现代性就是美的寄身之处。永恒的东西不具有现代性。古代遗留下来的美的东西在当时具有现代性,现在已过时。艺术必须具有现代性才能称其为艺术。美善的东西不具有真实性,古代的美不具有现代性。波德莱尔的美学理念因此走上了一条艰险的道路一以丑为美,以恶为美,以快感为美。这是完全与西方传统文化相违背的美学理念。在他的诗歌里,大量出现的地狱、死亡、坟墓、腐尸、蛆虫和荡妇等形象就是如此。他描写这些形象并不是为了揭露和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而是为了开掘出美来。因为它们是真实的存在体。例如《腐尸》就是这样的以丑为美的诗作。虽然变腐的女尸臭不可闻,四肢朝天,蛆虫涌动,但“天空看着这骄傲的骨架简直/像一朵鲜花那样开放”。波德莱尔试图通过丑陋的腐尸形象的描写,表达出一个精微的感受:在现实社会中,没有一种东西能够做到真正的平等和公正,即便在法律面前,也不能做到人人平等。只有死亡才是惟一能够行使平等和公正的女神。不论你生前多么富有,多么高贵,多么骄横,死后都要变成蛆虫,化为粪土,无一例外。

(二) 情感上的主观选择

虚伪的社会现实为文学家选择颓废主义奠定了基础。然而问题在于:几乎和波德莱尔同时代的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所面临的社会情况与颓废主义是相同的,为什么波德莱尔的创作没有形成批判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呢?这说明颓废主义产生的社会原因只是一个方面的原因,还有主观原因。主观原因是面对现实所形成的情感态度。波德莱尔的创作态度可以概括为“冷漠”。冷漠即没有热度,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虽然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所面临的社会现实与颓废主义是相同的,但前者在主观上都表现出激情的创作态度。尽管批判现实主义在对现实社会批判时表现出痛苦和愤愤不平的情感现象,但这仍是建立在具有热度的激情上的。批判是需要激情的,只不过它是无距离的针砭现实。浪漫主义的创作激情更是直接表现在对理想的憧憬上,只不过它是有距离地歌颂未来。颓废主义的冷漠表现在:它不直接批判现实,因为它已失去了批判的热度和激情,它更多的是表现与现实社会的对抗。这种对抗又是从所谓“公正”、所谓“美善”、实则不公正和虚伪的反面去寻找对抗的形象和力量的,因而显示出它的反向的距离性。这种对抗和反向的距离性都源于创作主体的冷漠情感。创作态度的冷漠必然带来创作视角的变化。

首先是冷漠带来了“美在主观”的观点。波德莱尔认为美与主观性有直接的联系,与外在客观对象的关系不是直接的。美感的获得不完全在于引起美感的对象是美的还是丑的,主要在于主体的“精微感觉”。另外,“精微感觉”还包含着对独特细微的思想进行感知的含义。把上述两点联系起来,“精微感觉”的意思就是:人的生理快感(包括痛感)也能带来美感并表达出思想来。虽然这种生理快感带有感官刺激的低下性和庸俗性,但它能够象征出主体的内在感受和表现出特定的思想内涵,显示出作品的内在厚重性。或者说,它是另辟蹊径,从庸俗低下的刺激中发掘出美感来。我们可以把波德莱尔的这一观点概括为“以快感为美”。它不仅包含生理上获得的舒适感,更包括生理上产生的痛感、忧郁、恐惧和刺激等感觉。波德莱尔的“以快感为美”的原则更倾向于后者。波德莱尔所说的“以快感为美”并不是说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为非作恶、肆意发泄就可以获得美感,而是说,用文学艺术的形式把痛感表现出来,痛感就会变成艺术化、对象化的东西,变成一种有距离的审美对象,就使精神充满一种平静的快乐。在波德莱尔的眼中,现实生活和内在心理已没有美好的东西可言,心灵美和崇高美往往带有欺骗性,也惟有自己的冷漠是真实的了

其次是冷漠带来了丰富性的观点。丑恶的对象不仅具有真实性的一面,还有丰富性的品格。只有在冷漠的视角内才能看到丑恶对象中的丰富性。在西方传统文化中,丑恶的形象莫过于撒旦的形象。然而撒旦的形象在波德莱尔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并受到赞美,其原因就是撒旦形象有着丰富的内涵。在这类作品中,他把撒旦写成了最博学的天使,最有功勋的上帝;是撒旦医治了人类的焦虑病,在死亡面前孕育出希望;使流亡者投出骄傲的目光;是撒旦教会了我们调配硝石与硫磺;使姑娘崇拜伤痕。从表面上看,人类的恶习似乎都与撒旦有关,是他教坏了我们。如果从文化道德的角度看,上帝只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撒旦却教会了我们怎样生存。撒旦的身上不是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吗?在文化道德上不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吗?在以往的文学中,人类的恶习大都受到批判,波德莱尔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一反常态,对恶习进行了大胆的描写并加以赞美。他的观点仍是立足于丑恶之中蕴含着丰富性这一基础。恶习并不因为人们的不齿而不存在,或者说,它反映出人性的弱点。只要人性存在,恶习就不会完全消失。从文化上看,恶习现象就有了美学价值和文化道德上的丰富性,它可以补充传统道德观的单一性,为医治人类的痛苦和忧郁症产生文化上的积极作用。波德莱尔从这个角度来看待恶习,其合理性可见一斑。

3.     每日摘录

节选自波德莱尔《献给撒旦的连祷》

祷告

撒旦,愿光荣和赞美都归于你,

在你统治过的天上,或是在你

失败后耽于默想的地狱底下!

让我的魂有一天在智慧树下

傍着你休息,当树枝在你头上

伸展得像一座新庙堂的时光!

相关文章

  • 颓废主义文学滥觞探因

    引言 颓废主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范畴和美学范畴,自19世纪西方颓废派文学广泛兴起以来,颓废主义一直是一个有争议性...

  • 《双鸟渡》作者: [爱尔兰] 弗兰·奥布莱恩

    原作名:At Swim-Two-Birds 内容简介: ★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滥觞之作 ★ 荣膺首届都柏林“一城一书...

  • 乡愁,文学的滥觞

    上一篇是“童心与个性成就文学”,“个性”便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特立独行,把“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奉为圭臬,追...

  • 民间故事教什么

    民间故事教什么 ——《猎人海力布》教学随想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是文学史上奔流不息的两条长河,它们共同滥觞于原始文学...

  • 段子手萧伯纳

    萧伯纳 George Bernard Shaw,爱尔兰剧作家。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

  • 泰戈尔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经典语录,句句精华!

    萧伯纳(1856年~1950年) 萧伯纳,爱尔兰剧作家。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

  • 《猜想与反驳》证伪主义的滥觞

    全书由猜想与反驳两部分构成。在本书中,作者波普尔和各派哲学家论战、哲学史以及他的社会哲学占了很大的篇幅,不过波普尔...

  • 滥觞

    臆测大概不需要成本 茶余饭后嚼舌也算是健身 那些常年和文字打交道的人 甚或能够写出所谓的作品 便被戴上了一顶桂冠 ...

  • 滥觞

    采最耸入云端的雪水 濯我满是老茧 却异常坚硬的双足 用七色霓虹 织就的彩绸 擦拭额头繁重的汗滴 望着西天的月亮 我...

  • 滥觞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不一样的语言? 从最初的呱呱坠地,慢慢的蹒跚学步,到咿呀学语,许多的日与月里,母语是我们唯一随口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颓废主义文学滥觞探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jef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