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2日。
下午在大夏书系公众号看到一篇文章的推送是《一线课堂的困境》,文章视野广阔,研究有深度,看完后深受启发。于是写了留言,之后就被选为精选留言,不知道会不会成为幸运的教师收到赠书。不过,我还是很想马上看看这本书,所以还是在淘宝下单买了一本。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这一点毋庸置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时常很困惑。我们的教学总是停留在陈述性知识层面,重记忆和背诵,没有触及到思维的发展层面。往往程序性知识的掌握还是要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实现,但是现阶我们的课堂还是缺少这方面的探索。另外,在组织教学上,学生的竞争只是停留于获得老师的表扬上,而不是我获得了思维上的进步,我体验到了思考的快乐,我明白了勇于尝试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我懂得了反复研究才是学习的必经之路……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想到了“双减”。“双减”以后教师面临着工作上的新的挑战,因为教师本身就是从应试教育来出来的,本身可能也没有很强的研究水平、教学策划能力,所以我们的课堂总是很难实现探究性学习、深度学习。而且,我们本身就没有具备的好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妄想通过说教就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好无异于是天方夜谭。
这一学期,在教学实践中我很是很注重在课堂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目前来说课堂虽然有所进步到较之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还远远不够。为此我也困惑了很久。在公开课评课的那个晚上,我才察觉到其实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其实是一个需要长期跟进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
“双减”之后,教师的课堂亟待升级,因为课堂的核心最终要落实到核心素养。在应试教育中,所有的教学都是以考试为导向的,功利,也短视。
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我们转变工作观念,不再唯分数马首是瞻。始终要知道,分数能检测出很多东西,譬如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水平。也不能检测出很多东西,譬如爱研究的习惯,坚持的品质,高尚的人格。
课余的时候,总在思考,我们如何工作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在小学教书多年,我发现成绩之外学习习惯、思考习惯、爱琢磨的习惯其重要性慢慢会在学生往后的学习中逐渐显现出来。
王晓春说,有两学生同样考80分,但背后却能体现出不同的思维质量,有的很努力考了80,有的却很轻松,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们要因材施教。
工作的时候,我时常留心别的老师的工作方法,并及时加以对比,琢磨其背后的原理。常与同好争高下,就是要有这样的一种心态,用开放的姿态来学习、提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