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里的运筹帷幄

作者: 记录帮 | 来源:发表于2021-01-31 09:42 被阅读0次

    留侯张良给历史留下了一笔传奇的色彩,他的人生把整个易经表现得淋漓尽致,最终功成身退,顺应天之道。

    《史记》里记载张良原是韩的贵族,秦灭韩后,他不忘这种仇恨,随时想复国,刺杀秦始皇失败后开始逃亡,后遇到黄石公,传《素书》,这本书改变了他的命运,甚至在整个人生中都能窥见他对这本书的运用。

    汉离我们这个时代很远,只能从史书上看,而北宋有一位学者叫张商英,他为《素书》写了一篇序,这篇序解开了大量的谜团。

    "晋乱,有盗发子房家,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呜呼!其慎重如此 "

    这里印证了史记的真实考量,同时也知道了张良没有找到合适的传承者,只好把这本书陪着自己下葬,这本书只传神圣和有道之人,并且消失了500年,神奇的是盗墓者让这本书重现天日,张良永远也不会想到后世的文化如此唾手可得,众圣经典只要花钱就可以买到。对于经典,他大可放心,没有达到频率的人看不懂这些书的,就算看到和读懂,那么也会拨正部分的恶。

    金庸小说里有些故事和情节描述了类似的情况,法不轻传,很多弟子要修行多年,师傅会考究和观察其心性,可能要劈柴做饭几年,看看他的心性是否沉稳,是否磨去了负面的习性。

    下面还是序的内容,可见张商英深读汉史,历史可以还原三分之一的真实面貌吧,但是整体的轮廓不会错。

    《书》曰'阴计外泄者败' 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王韩信。
    《书》日'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子房用之,尝劝高帝侯雍齿矣
    《书》日'绝策于不仁者险' 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罢封六国矣。

    等等……这篇序加入了深度的思考,后面的每一个事件都是历史真实存在的,韩信灭了魏……平定了齐,他上书给刘邦说要设置一个代理王来统治齐国,他想当那个代理王。这件事放在当时可是轰动的大事,这也为韩信后面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这也更折射出智慧的重要性。当时刘邦还被项羽围困在一个地方,看到这信,可想而知了,韩信不但不去营救,还在关键时刻阴了一道,这是不明智的。刘邦都想破口大骂了,张良暗中踩住他的脚说:现在汉军不稳,先册封,不然可能会有动乱。

    陶朱公退隐前也给好朋友伍子胥写了一封千古留名的信"狡兔死,走狗烹……",最怕就是功高盖主和骄傲自大……历史的教训在每个时代都一样,即使现在也一样。

    现在的gao guan 落马,明星突然形象一夜崩塌……都是之前自大的因果,人一旦自大到忘了自己的根,就招致祸害,天地立心,生民立命。

    当一个人有钱到富可敌国的时候,他有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可以凌驾在任何东西上面。

    雍齿也是一个不怎么会处事的人,他虽然有战功,但是因为之前辱刘邦,闹了一些不愉快,这可能跟他的出身有关,可以算一个豪门弟子吧,而刘邦出身卑微,估计当时也还没有大的气象,雍齿被魏国人诱骗背叛,后又再次归向刘邦,刘邦念旧功,没有杀他。

    新朝未稳,还没有册封,手下们人心动摇,担心被清理或者担心得不到册封。过去有"杀鸡儆猴",张良反其道而行,建议封雍齿为侯。这样别人就想"雍齿这样的人都封侯了,那么我们肯定也没有问题了,心中放下了大石头"。

    张良的最高智慧就是功成身退,他自幼体弱多病,天下初定之后,他便经常以多病为由闭门不出,随着刘邦地位的稳定,他渐渐退居了二线,遵循可有可无的原则。皇室的秋后算账和灭王行动他都没有参与谋划……这就是明哲保身。

    刘邦册封时让张良选择齐国三万户,他辞让,请求封与刘邦相遇的留地,故称留侯,我觉得这里面也有一种智慧:谦让和取小,选的还是和刘邦相遇的地方。他说他的韩国灭了之后就沦为平民百姓了,百姓得封万户、位列侯就应该非常满足了。

    老子日"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楚汉里的运筹帷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jglt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