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9日,北京市房地产中介协会召开座谈会,自如、相寓、蛋壳公寓等10家主要住房租赁企业负责人参加,共同承诺落实“三不得”要求,并承诺不涨租金且拿出手中共计超过12万套的全部存量房源投向市场。
小林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一点也开心不起来,因为就在前天,他刚刚交了房租。
一周前,公寓的管家通知说,“下个月房租涨到5600,爱租就租,不租就请离开。”去年2900元租的房子,今年涨价到4500,而现在又提价了1100。要知道这房子,当初网站上说是25平,现在说是22平,实际上可能就只有15平,平面图都画不出来。他恨恨地挂了电话,准备上网找个高性价比地房子。结果,能和现在差不多好的段地,都要5000左右,也没什么差别。
小林叹了口气,还是把一大半的工资都交给了房东。他给自己找了无数的理由,外面的价格都一样,房子都难找,好的地段能节约时间成本,这儿的装修好……
结果房租才刚交出去,就听说有12万套房源放出,还不涨租金。说好的是因为房源紧缺才提的房价呢?他感觉自己从一个圈套,走进了另一个圈套。
北京林立的高楼似乎让这里遍地黄金,吸引着无数的淘金者来寻找机会。但是真正淘到金的人越来越少,被生活掏空的人却越来越多。
2017年,北京的平均薪酬是9240元/月。如果你的月收入有两万,似乎可以说是相当体面的 “中产”。
但事实上,月入2万只能维持一个二线城市家庭的基本开销。如果一个男子30岁结婚,60岁退休,生活在二线城市,他这30年的工资想要支撑一个家庭买房、买车、日常开销、赡养父母、抚养孩子、自己养老所有的开支的话,平均一个月需要保证1.925万元的收入,而这还不包括生场大病的费用和妻子对家庭的付出。如果是在北上广这种超一线城市,2.5万才能勉强覆盖。此外,要是希望自己的的孩子可以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还需要额外支付学区房溢价。
大概对很多看起来很光鲜的中产来说,在北京这个城市已经没有生活,只剩下了生存。
30年前的日本
小林的苦恼,没人知道。日子还是要过,能够在半小时内到西单的他,在大多数人眼里,在外表现的远不像独处时那样惆怅。
唯独一个在北京旅游的日本人不这么看,小林润发在西单看到了小林这个衣冠楚楚的年轻人,他仿佛看到了的是平成年代的日本和东京银座,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那个时候的日本真像天堂,钱就像天上掉下来的一样。他一毕业就收到了10个Offer,每个都是18月薪酬,还有海外旅游、海外分公司。工作机会一抓一大把,仅仅参加个高级酒店面试都能领到百万元红包。歌舞升平,乐不思蜀。
只是1991年,所有的梦都破灭了。不少企业接二连三的破产,身边的同事跟他说:“日本经济完了,房价跌了,股市崩了,一切都完了!”的时候他还不太相信。街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流浪者,富士山下的森林成了不少人最后的归宿。
那段时间,他每天都担心自己会失业,担心会背负一辈子都还不完的债。幸好都过去了,至少赶上了日本最好的年代,工资还从1万日元涨到了百万日元。那些20年后进入公司的后辈们,这些年的工资也都没什么变化了。
泡沫破碎之后的普通人,没有任何选择和挣扎的权利。
经济学教授黑濑把经济崩溃之前的日本社会形容成一个苹果,有非常富有的人,也有社会底层,但是基本上都是中产阶层,没有太大的区别。
然而,在这之后的日本却变成了沙漏。社会开始不断地让人从上往下一点点地坠落,而且只能从上往下,没有从下往上。1994年到2013年,日本家庭的平均年薪少了20%,年轻人成为正式职员的机会越来越少,老人退休之后依靠微薄的退休金只能勉强吃饱饭。医疗、养老,压垮了年轻的一代,也压垮了年迈的一代。一旦从中产阶层脱落,没有工作,退休金不多,想回归中产,那完全是个梦。
大前研一,一位日本的管理学家用“M型社会”形容这个现象。
什么是M型社会
M型社会就是指中间部分群体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凹陷下去,形成了一个M型。中产阶层里只有一少部分迈向中高和富裕阶层,多数则下沉到了中低阶层。
收入差距扩大,阶层固化也愈来愈严重。
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日本就出现了这样的分化。
日本从业者中,每3人就有一人是临时工。临时雇的人,工作没有保障,收入是正式职员的一半,大都难以跃进到中产阶层。日本“naver”网曾以“日本阶级社会实态:绝望的社会已经到来”为题发文称,如今的年轻人几乎都处于贫困层,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成为被称为“胜者”的正式职员。再过10年,随着时代进步,正式职员与非正式职员的区别不再是一纸雇用合同,而是阶层贫富差距。
不同行业之间和同行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差异也开始不断增加。根据大前研一的数据,上市公司平均年收入是576万日元,但传媒行业、金融行业的平均年收入是在1100万日元以上。而同行业内部,最低工资和最高工资之间差距最高有5倍。
企业开始废除终身雇用制度,收入不再按资排辈,而是根据业绩好坏。这就意味着底层或者中低阶层的人没有办法因为年龄增长实现阶级的提升,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阶级固化越来越明显。
这个时候无论政府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是宽松的货币政策都无法推动经济的增长,反而会带来长期的衰退!
火上浇油的是,日本社会少子老龄化。
到今天你会发现,日本的超过65岁的高龄司机占全国司机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高龄司机引起的交通事故屡屡增多,东京为了减少高龄司机不断地出台新政策,比如拿到“驾驶毕业证”享受出租车打折、公共澡堂打折,甚至葬礼打折服务。
2000年之后,日本大部分高校(优秀高校除外)的招生名额比报考的人多,大多数私立大学和短期大学很难招满。
……
那些年,日本的情况糟透了。
有很多人将日本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时间称为失落的10年、20年或者30年,因为自1990年泡沫破灭之后的464万亿日元GDP,到2000年的534万亿日元GDP,十年间,GDP的平均实际年增长率只有1.4%。
日本政府相继出台了各种宽松的货币政策,甚至还首创零利率货币政策,然而一切似乎都无济于事。贫富差距、阶级固化、人口结构恶化似乎都在推动日本进入一个不可持续的经济循环。
韬光养晦的20年
但是日本真的“失落”了吗?
虽然日本的劳动人口确实大大减少,但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在“失落的二十年”间却出现了大幅提高。根据国际清算银行估算,日本劳动力人均GDP在 2000年-2015年间累计增长了20%,远远超过美国的11%。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弥补了劳动力下降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而从2000年到2016年,17年里更是有17名诺奖获得者!
与此同时,日本也成为了拥有海外净资产最多的国家。据统计,2001年日本持有的海外净资产是179万亿日元,2015年则达到339万亿日元,比2001年增长了90%,稳居世界第一。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日本问题专家唐淳风称:“在日本本土国家之外,还存在‘1.8个日本’。”这“1.8个日本”指的就是日本的海外资产和海外产业,是日本的雄厚“家底”。
在这经济复苏的背后是日本财政政策的定向扶持。从1990年到2000年,日本的宽松货币政策一直没有刺激经济好转,桥本内阁的财政政策一直比较保守,而小渊内阁的财政政策又过于用力,虽然带领日本走出了最痛苦的10年,但也造成了巨大的债务压力。
2000年开始,日本把政策的重点放在经济恢复上,森内阁投入了11万亿日元定向用于缓解、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革命以及老龄化四个领域。在这个阶段,日本牢牢把握了技术技术优势,实现了产业升级,也针对性的改善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而基础设施也得到了高速发展。
现在的日本,新干线、铁路、高速公路、航空运输、地铁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计划覆盖了日本的任何一个角落,不同的交通工具之间可以做到无缝切换。据统计,2005-2015年,日本的科研经费平均达到国内GDP的3%,居发达国家首位。
2018年,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最新报告指出,全球多数国家贫富差距急剧扩大,中产阶级在逐渐减少。日本却反而是个例外,自1950年代以来贫富差距一直维持在了低水平。
对日本来说,也许它确实经历过最艰难的时刻,但是它已经在黑暗中重新站起来了。
中国进入M型社会了吗?
在小林润发的眼里,现在的中国正要经历和当年日本一样的事。
作为贫富差距恶化最严重的国家,基尼系数在1980-2000年期间增长近一半。2017年的基尼系数是0.467,比2016年的0.465上涨了0.002个百分点。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大于这一数值容易出现社会动荡。
世界不平等研究机构(World inequality Lab)发布的《世界不平等报告》称,中国居民收入不平等水平处于世界倒数第7位。根据该报告的数据,中国最富裕的10%人的收入占GDP的比例达41%。
中国进入M型社会了吗?
我们来看看大前研一对所谓的中产提出了3个问题:
1、 房屋贷款造成你很大的生活压力吗(或是你根本不敢购置房产)?
2、 你打算生儿育女吗(或是你连结婚也不敢)?
3、 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让你忧心忡忡吗(或是你连生孩子也不敢)?
这三个问题,只要有一个的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意味着你不算是或者不再是中产阶级了,富裕和安定,正离你愈来愈远。
有人质疑呷哺呷哺低廉的锅底和肉类,也有人不敢相信拼多多的用户有3亿人。但事实上呷哺呷哺客满盈门,拼多多崛起,山寨味浓的名创优品遍布大街小巷,网易考拉的用户不断增加……
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最真实的中国。收入差距扩大,阶级开始分化,跨越阶级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著名经济学家Thomas Piketty,在2017年4月发表了一篇长达76页的报告,《中国资本积累、私人财富和贫富差距,1978-2015》,他分析了中国1%人群的财富占比:中国前1%人群的收入占比,从1978年的6%,上升到了2015年的14%。
在另一张图中,他统计了中国后50%人的财富占比:从1978年的27%下降到了2015年的15%。
在资产价格突飞猛进的过去10年,中国的财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1%人群集中,同时负债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中间夹心层集中,最终形成“顶层强,中间弱,底层大”的结构。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丁元竹曾经说过:“中国的整个社会结构还没形成橄榄型就已经逐步呈现M型了,本来很弱的中间阶层在往下塌陷。”
看似“中产”越来越多了,但是大家却不愿意生小孩和消费。看似荣升中产,结果都是账面财富,靠着负债买房,靠着房价攀升变中产。如果撇开房产,中产还能值几个钱?
一个还没形成的橄榄型社会,一个房价物价医疗价格都在攀升的社会,正被各种压力掏空成M型社会。最近的P2P接二连三出事,影响最大的也是这些中产。好不容易有点积蓄,把家本放进P2P保值升值,结果一夜之间一无所有。
你以为你是中产了,其实你只是韭菜里面长势比较好的一颗。也许在工业时代,“工程师”和“高级产业工人”类的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这群人社会需求量大、可以批量生产,成为“中产阶级”的主要构成人员。但是到了后工业时代,谁掌握了自然资源、政治资源等稀缺资源的人,谁才会变成新富人。
招行去年年报中的一组数据,就是最好的例证。作为中国最好的面向个人客户的银行,招行金葵花及以上的客户仅占客户总数的2%,却贡献了招行客户资产管理总额的82%。招行金葵花以下的客户户均资产只有1万多点,金葵花客户户均资产是153万,私行客户户均资产2826万。
就这样,经济学理论中常见的20/80法则变了,我们所面临的,可能不仅仅是M型社会。
在数学中,有一个正态分布曲线,中间高,两端无限趋近于零。作为中产阶级,曾经文末一位自己是中间的那部分,不会大富大贵,但是也不至于贫寒至极,可是,现在的情况,好像这个正态太分布曲线有了一个倒影,中产变成了无底的黑洞,不奔到最高的1%,可能就要成为最末尾的那99%
M型社会,离我们还会远么?
滞涨,离我们还会远么?
收入下降,税收上涨,离我们还会远么?
当我们进行任何消费的时候,都要开始想一想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个情形离我们还会远么?
也许,戊戌年,这个不一般的年份,一切在这里都才开始……
参考文献:
1、《M型社会》,大前研一,2007.9,中信出版社.
2、World Inequality Report 2018,WID.world
3、 Capital Accumulation, Private Property and Rising Inequality in China ,1978-2015.Piketty, T., Yang, L. & Zucman, G.,. NBER Working Paper.
我是老王,专注于
投资、理财和金融的知识传播
置顶我,每晚十点,
我们“老王必修课”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