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行业的未来空间的一个基本要素:分析行业是需求驱动是供给驱动
关于这个的判断,也看了很多大佬们的分析,但是仍然不是很明确,因为不同时间点行业的增长是驱动力是不一样的,而且对于行业和公司的分析角度是不一样的。
以互联网公司为例,互联网公司与传统行业的关系有三种:替代(媒体,社交软件)、改造(线上购物去掉了经销商)、创造(uber,共享单车)
在行业的发展前期,一般都是需求驱动,因为这个时间点上大部分人对于产品的接受度比较低,所以行业的增长是更多的用户接受了新行业的服务带动了整体的增长。随着行业的不断成熟,渗透率增高,行业的发展依靠供给上的变化驱动。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外卖市场分为三种,校园市场,白领市场,居民市场。其中校园市场是商家和用户都集中,点到点的配送。白领市场是两端都分散,居民端是用户集中,商户分散。切入市场先从校园市场做起,因为点到点的配送最容易,而且商家已经有配送能力了。校园市场时是需求驱动,因为商家有送外卖的能力,学生有吃外卖的需求,但是这个市场并不大,核心原因是学生对于价格高度敏感,所以愿意支付额外外卖费用的并不多,而且叫外卖的用户已有固定的习惯(传单,电话名片),所以要把这些用户转移到线上,通过发优惠券的方式,来激活这个市场。但是这个市场和饿了么打了很久,到2016年底没有分出胜负。于是开始朝着白领市场进军,但是白领市场的能力要求是不一样的,首先供给端白领市场愿意送外卖的商户比较少,其次需求端白领在意的是配送速度(中午吃饭时间有限),与商家质量(优质商家)。而这个市场现有的供给,有配送能力的商户(黄沙拉麻)是不能满足这些用户需求,而那些优质的商家由于生意忙不过来又不愿意送外卖,所以只有自己建立配送能力才能将这些商户迁移到线上。
其实想想淘宝也是这样的例子,早期的淘宝主要是一些非常便宜的商品,加上通过优惠吸引用户,主要也是需求驱动。到了发展的后期品牌店开始加入进来,服务了大众用户。
再聚一个例子,初始阶段是供给驱动的,例如iphone,前期是通过供给来驱动,在没有这样的手机前,用户并不知道有这样的产品,iphone的出现定义了智能机。小米也是类似的,用户有性价比高的智能手机需求,但是没有这样供给。小米的出现促进了手机行业的发展。供给驱动的阶段有明显的特征,就是供不应求,用户往往需要通过加价才能买到,早期的iphone与小米手机,甚至2000年左右的电脑,2004年左右的汽车市场均是如此。
但是看这些例子,好像非常明确。但是具体到自己所在行业的时候,常常难以看清楚。因为前者就想是看历史,结局已经知道了。但是当到自己的时候,就想仍然活在行业中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