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上接文章《所谓学习,到底学的是什么?(六)——人造神之路》)
在本节中,我们将对文章的最终议题进行探讨,即——
所谓学习,到底学的是什么?
如果诸位朋友觉得内容晦涩难懂,可返回阅读本文之前的章节。
7.世界的隐秘
人这一生,生老病死,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要向何而去。
许多人说,人生太苦,来世不愿再做人。
在我们的人生路上,我们不断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
可是,既然一切浮华终会走向寂灭,我们一生所学,学的又是什么?
一切终究是一场注定了结局的春秋大梦吗?
现在,我们暂且把这些晦涩的问题抛去一旁,先来探讨一下这个世界背后的隐秘。
在心理学上,我们知道有一个叫做“元认知”的概念。
元认知,即“对认知的认知”。
举例而言,“你正在看文章”是你的认知,而“你看到你正在看文章”是你的元认知。
也就是说,在认知背后,我们可以有一个对认知的观察者,这个观察者可以对自我的行为进行监测和修正(事实上就是反思机制)。
许多宗教学说中,对这种“元认知”的锻炼,就是修行的法门。
事实上,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即便是元认知,只要你还在想“我知道我自己在看文章”,那么事实上依旧处于法(过程)的范畴,也就是说,在这种过程中,你随时可以对这种认知的层次进行叠加,即“我知道有一个我知道我自己在看文章”。
换而言之,你在跳出一个“我”的同时,必须创造出一个新的“我”来进行观察,而根据这种模式,它会产生无限层级的“我”。
对元认知的练习,不代表你超脱了自我,你只是创造了一个看起来更客观的自我,而事实上,这还是自我。
这里有一点非常关键,当你目前创造出的最高级“我”对之前的“我的叠加”进行观察时,事实上你并没有真正创造出两个以上的“我”,你只是在两个分裂的“我”之间来回颠倒而已。
请注意,我举元认知的例子,仅仅是让大家明白,我们的基础自我意识是两边颠倒,而不是用单向的直线思维无限创造多重自我(如果做一个比喻的话,我们可以类比为将两面镜子相对而照,此时请观察这个时候镜子中的成像)。
也许不少人会把那个背后的“观察者”当成更高级的“真我”,甚至有学佛的人会误认为看到背后的那个“我”就是觉悟,背后的那个“我”就是智慧。
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说过:
“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
请注意,你在用所谓的“真我”观察你的“自我”时,你的“自我”同样在作为观察者观察所谓的“真我”。
当你以所谓“真我”的视角去俯瞰世界时,你将陷入“一切皆虚无”的魔境。
由于你始终认为有一个“真我”凌驾在自我以及物质之上,所以你就会更加痛苦。
事实上,这里并没有两个答案让你去选择到底两边哪个才是“我”?这里只有一个答案——
不管是自我还是观察者,他们是同时出现并对等的一个整体,他们都是你。
请注意,“真我”既不是自我也不是背后的观察者,也并没有一个“觉悟”的超凡“意志”区别于“愚痴”凡夫,“觉悟”和“愚痴”是你的偏见,只要你始终认为有一边是“正确的”,你就会落于其中一边,始终会认为有一个“觉悟”的状态需要去学习。
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譬如,有人认为自己处在观察者的状态,就会觉得世间只有自己一人,产生无边孤独。
又譬如,有人在以上状态中更进一步,“看透”学习事实上也是虚妄,不如活在当下,所以又跑回之前的“自我”中住下了。
请注意,后者不是觉悟,是退转。
对以上内容,希望不论你目前自以为处在什么状态,都请自行进行对照。
如果自认为明白了活在当下,你就可以不用在意任何所谓的学习,那你就不真正明白活在当下是什么,也就不真正明白什么是学习。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自我”和“观察者”只是带着偏见的自说自话,事实上本身就是同一个你的自导自演,而这个合一的你才是“真我”。
世界之所以如此复杂,就是因为,我们正在用“真我”的这种奇妙的功能进行无限创造,直到这种创造的复杂程度完全让你在其中颠倒而不自知。
在之前的章节中,我提到了“数学”和现实中的“物体”其实都是一种法(过程),在这里我们需要叙述一些世界的深层秘密——
不论是“数学”还是“物质”,都是等价的法(过程),没有哪个先于哪个出现。
请注意,我在说“数学”时,说的是一种人思维中的认知过程,不同时期,这种过程的名称都不大一样。至少在当今的科学社会,我们把这种思维过程中的一类称作“数学”。
也许有人认为,数学只是一些数字和符号,但是我想说这完全是你不懂数学。
事实上,你看到的数字和符号,本质上和组成语言的文字没有区别,我们对数学公式的学习,是一种过程,符号只是承载这个“过程”的“器(当下的可观测状态)”,而不是过程本身(如果你不能理解,请回顾第二节内容)。
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切法(过程)都来源于我们的念头对“真我”的扭曲,当你的意识中存在对立的矛盾面时,只要从一方偏向另一方,就产生时间的错觉。
如果以上内容你都能理解,那么你就能理解我如下叙述——
物理学作为一种具有倾向性的“术”,让你的意识从“数学”向着现实“物质”倾斜。
此时,你应该能明白,这里我想说的是,本质上我们并没有通过对数学的学习来对现实“物质”进行改造。
事实上,从本质来看,“数学(指思维的认知过程的一种)”和被它通过物理学改造的“物质”本身就和“自我”与“观察者”是完全不二的概念,它们是同时存在。
只有当你有了偏见时,其中一端就会被遮蔽,而另一端就会被放大,并通过产生“时间”的假象来完成彼此的平衡。
也就是说,事实上,过去和未来也是两端,当你看不清未来时,并非是通过学习的过程(思维认知过程)从过去到达未来,而是你的偏见过分放大了“过去”使未来得到了遮蔽,此时,你的思维中就会产生时间来让彼此达到平衡。
一旦平衡完成,你就会发现,不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都和当下一般无二,不论是“自我”还是观察者,都和当下的我一致。
如果我们假设有一个未来,那么我们在时间中的学习过程(修行),事实上只是为了削减被过度放大的“过去,使一切回到“原点”的天命而已。
这也是时间不可逆的根本原因。
《道德经》云: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
当人在偏见中反复颠倒时,总认为自己在走一条直线,总认为有一个过去到未来,所以他们总认为前方有什么等着自己去获取,故而“损不足以奉有余”。
当人不再对万物有偏见时,就会明白,人道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你永远都在顺应“天命”。
所谓学习,其实学的就是顺应天命,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真实”的自己。
(本文内容或许晦涩难懂,如果实在一知半解,请将本文丢在一旁以免产生偏见。
网友评论